花椒树园地

标题: 【原创】中医经典解析:难经八十一解析 [打印本页]

作者: 秦卿墨然    时间: 3 天前     标题: 【原创】中医经典解析:难经八十一解析

《难经》第八十一难,是这部中医经典最后一篇,具有总结性的意义。它通过一个看似矛盾的问题,深刻揭示了中医诊断和治疗中一个核心的哲学思想。


下面为您详细解析《难经》第八十一难。


一、原文


八十一难曰:经言无实实虚虚,损不足而益有余。是寸口脉耶?将病自有虚实耶?其损益奈何?


然:是病,非谓寸口脉也,谓病自有虚实也。假令肝实而肺虚,肝者木也,肺者金也,金木当更相平,当知金平木。假令肺实而肝虚,微少气,用针不补其肝,而反重实其肺,故曰实实虚虚,损不足而益有余。此者,中工之所害也。




二、逐句详解


1. 提问部分


“经言无实实虚虚,损不足而益有余。”

“经言”:指的是古代的医经,一般认为是指《黄帝内经》。

“无实实虚虚”:不要用补法治疗实证(实实),不要用泻法治疗虚证(虚虚)。第一个“实”和“虚”是动词,指“补益”和“泻损”;第二个“实”和“虚”是名词,指“实证”和“虚证”。

  “损不足而益有余”:损害本已不足的(虚证),补益本已有余的(实证)。这是对“实实虚虚”后果的进一步说明。

  核心思想:这十二个字是中医治疗学的根本大法,即“虚则补之,实则泻之”。违反了这一原则,就是错误的治疗。

“是寸口脉耶?将病自有虚实耶?”

  这个疑问是本章的关键。提问者问:您说的这个原则,是针对寸口脉的诊察而言吗?(比如脉象表现为实,就一定是实证吗?)还是说,疾病本身就有其独立的虚实属性?(这个虚实是客观存在的,可能和脉象一致,也可能不一致?)

“其损益奈何?”

那么,具体应该如何进行“补”(益)和“泻”(损)呢?


提问的深层含义:这里提出了一个临床诊断的核心矛盾——诊断依据(如脉象)与疾病本质(病机)可能不一致。医生是应该完全相信脉象,还是应该综合判断,找出真正的病机?


2. 回答部分

“然:是病,非谓寸口脉也,谓病自有虚实也。”

回答:这里所说的虚实,主要不是指寸口脉的虚实,而是指疾病本身固有的虚实病机。

  点睛之笔:这一句明确了诊断的优先级。脉诊固然重要,但它只是探知疾病本质的工具之一。最终的治疗必须依据于疾病的真实病机,而不是被单一的、可能具有假象的脉象所迷惑。

举例说明:

  情况一:“假令肝实而肺虚,肝者木也,肺者金也,金木当更相平,当知金平木。”

    假设:有一个病人,其病机是肝实证(如肝火亢盛)和肺虚证(如肺气不足)。

    五行关系:肝属木,肺属金。在五行中,金能克木,正常情况下肺(金)可以制约肝(木),这叫“金平木”。

    正确治法:此时,应该利用这个五行相克的关系来治疗。既然肺虚不能制约肝木,导致肝气横逆,那么正确的思路应该是补益肺金(补其虚),使肺气充足,从而能够正常地克制肝木,使其平和。这就是“虚则补之”,通过补肺之虚,间接地达到了泻肝之实的效果。这是一种高明的“隔脏治法”或“间接治法”。

  情况二:“假令肺实而肝虚,微少气,用针不补其肝,而反重实其肺,故曰实实虚虚,损不足而益有余。”

    假设:另一个病人,病机是肺实证(如痰浊壅肺)和肝虚证(如肝血不足)。

    错误治法:如果医生看到肺实,不去管肝虚,反而用针刺等方法进一步泻肺(认为“实则泻之”)。但在这个复杂的病机下,肺的实可能是由于肝虚不能有效疏泄气机所致。单纯地、过度地泻肺,可能会损伤人体的正气(“微少气”就是指已经有点气虚了),使得本已虚弱的肝更加得不到滋养。这就造成了:

      实实:肺可能因过度攻伐而转为正气虚,但病邪未必尽去,反而可能因正气亏虚而更甚,这相当于“使虚更虚”。

      虚虚:肝本已虚,未得到补益,反而因整体正气受损而更虚。

      损不足而益有余:损害了不足的肝气,间接助长了病邪的势力。

总结性批判:“此者,中工之所害也。”

  “中工”:指医术平常、只知守常不知达变的医生。

  “害”:造成损害。

  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:犯下“实实虚虚”这种错误的,正是那些学识浅薄、不懂得辨证论治的庸医。


三、全篇核心思想与启示


1. 辨证论治是根本:诊断绝不能拘泥于单一指标(如脉象)。必须“四诊合参”,全面分析,找出疾病的核心病机(即“病自有虚实”)。病机是治疗的唯一依据。

2. 整体观念的应用:人体是一个整体,五脏相关。不能头痛医头,脚痛医脚。必须考虑五脏之间的生克乘侮关系(如肝和肺的金木相克关系)。有时治疗A脏,是为了调节B脏,这是高级的治疗艺术。

3. 治疗的大禁忌:“实实虚虚”被列为最高级别的治疗错误,因为它会直接导致病情恶化,甚至危及生命。它提醒医生,在未明确病机前,切不可盲目下手。

4. 对上工与中工的区分:《难经》以此难结尾,意味深长。它告诫从医者,不能满足于“中工”的水平,仅仅知道一些方药和针刺手法是远远不够的。必须追求“上工”的境界,即深刻理解医理,精通辨证,知常达变,从整体和动态的角度看待疾病和治疗。


总结


《难经八十一难》作为全书的收官之作,用一个精炼的问答和生动的例子,再次强调了中医最核心、最精髓的原则——辨证论治 和 整体观念。它超越了具体的技术层面,上升到了医学哲学的高度,为所有习医者指明了努力的方向:不要做被表象迷惑、机械治疗的“中工”,要努力成为洞察病机、灵活施治的“上工”。这正是一部伟大经典应有的结尾。


作者: 秦卿墨然    时间: 3 天前

《难经》第二难是全书脉诊部分的开篇之作,奠定了后世“独取寸口”脉法的理论基础。它集中论述了一个核心问题:为什么手腕处的“寸口”脉能够诊断全身五脏六腑的疾病?



下面为您详细解析《难经》第二难。



一、原文



二难曰:脉有尺寸,何谓也?



然:尺寸者,脉之大要会也。从关至尺是尺内,阴之所治也;从关至鱼际是寸内,阳之所治也。故分寸为尺,分尺为寸。故阴得尺内一寸,阳得寸内九分。尺寸终始,一寸九分,故曰尺寸也。



二、逐句详解



1. 提问部分



“脉有尺寸,何谓也?”

  脉象中有“尺”和“寸”的说法,这是什么意思呢?

  这是一个基础性问题,旨在引出对寸口脉定位和划分的阐述。



2. 回答部分

“然:尺寸者,脉之大要会也。”

  回答:尺部和寸部,是经脉之气重要的交会和通行之处。

  “大要会” 是关键。古人认为,手太阴肺经是十二经脉之始,气血流注于此。而寸口部位(桡动脉)是肺经经气汇聚和显现的关键点,如同一个交通枢纽,全身气血脏腑的信息都在这里汇集和反映。因此,通过探查这个点,就能了解全身的状况。

“从关至尺是尺内,阴之所治也;从关至鱼际是寸内,阳之所治也。”

  这是对寸口脉的具体定位和阴阳划分:

   关:桡骨茎突处,为寸、尺的分界线。

   尺部:从“关”到“尺泽穴”(肘部)的方向,这一段属于尺内,是阴气所主宰的部位。

    寸部:从“关”到“鱼际”(手掌大拇指根部隆起处)的方向,这一段属于寸内,是阳气所主宰的部位。

  阴阳属性:

    寸为阳:主上部、主表、主心肺(胸中)。

    尺为阴:主下部、主里、主肾、腹、下肢。

“故分寸为尺,分尺为寸。”

  这句话有点绕,但意思是从“关”这个分界线出发,向远端(手方向)划分出“寸”,向近端(肘方向)划分出“尺”。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,强调“关”是中心坐标。

“故阴得尺内一寸,阳得寸内九分。尺寸终始,一寸九分,故曰尺寸也。”

  这是对寸、尺脉长度的具体量化:

   阳(寸部):占九分长度。

    阴(尺部):占一寸长度。

    总长度:一寸 + 九分 = 一寸九分。

  为何如此划分?

    这体现了《难经》天人相应的思想。

    “九”为阳数之极,故寸部属阳,长九分。

    “十”为阴数之极,但尺部取“一寸”(十分),取“地数十”满盈之意,但实际诊脉时,常以“一寸”为约数,与寸部的“九分”相对,合为“一寸九分”,象征阴阳合和。

    这种划分并非实际的物理测量,而是一种功能模型和哲学象征,确立了诊脉时指下定位的标准。



三、核心思想与后世发展



1. 确立了“寸口脉法”的定位系统



第二难明确将腕后桡动脉搏动处划分为“寸、关、尺”三部。虽然本篇只提到了“寸”和“尺”,但“关”作为分界点已经提出,为后世完整的“寸关尺”三部定位法奠定了基础。



2. 引入了阴阳学说作为脉法的总纲



将寸部属阳、尺部属阴,这使得脉诊不再是孤立的搏动感受,而是与阴阳、上下、表里等核心理论紧密结合,形成了一个有机的解释系统。



3. 为“独取寸口”提供了理论依据



本篇是《难经》对《内经》脉法的重要发展。《内经》中虽有望闻问切,但切脉常需诊察“人迎”、“寸口”、“趺阳”等多处动脉。《难经》则大胆提出,单凭“寸口”一处,因为它是“五脏六腑之所终始”(出自第一难,虽为托名,但思想一致)和本难的“脉之大要会”,就能判断全身疾病。这极大地简化了脉诊操作,使其成为中医临床最常用的诊法。



4. 对后世的影响



张仲景的《伤寒杂病论》中已广泛应用寸口脉法进行辨证。

王叔和的《脉经》全面继承和发展了这套理论,最终确立了“左手寸、关、尺对应心、肝、肾(阴),右手寸、关、尺对应肺、脾、命门(阳)”的脏腑配属关系,并沿用至今。



总结



《难经·第二难》虽然篇幅短小,但意义重大。它:



定义了寸口脉的寸、关、尺位置。

划分了寸、尺的阴阳属性。

规定了寸、尺的长度(一寸九分)。

阐明了寸口脉能诊全身疾病的原理(脉之大要会)。



可以说,这一难是理解整个中医脉诊体系的钥匙,为之后深入学习脉象的浮沉迟数、有力无力,以及各部主病等内容,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。
作者: 秦卿墨然    时间: 3 天前

我们继续深入《难经》的殿堂,为您精讲第三难。《难经》第三难紧承第二难,在明确了“寸口”脉的定位与阴阳划分之后,立即深入到一个核心的临床问题:如何根据脉象的“太过”(过于旺盛)和“不及”(过于衰弱)来判断疾病的轻重和预后? 这一难引入了“覆”、“溢”、“关格”等重要概念,是脉诊理论中极为关键的一章。



中医经典精讲:《难经》八十一详解 · 第三难



一、原文



三难曰:脉有太过,有不及,有阴阳相乘,有覆有溢,有关有格,何谓也?



然:关之前者,阳之动也,脉当见九分而浮。过者,法曰太过;减者,法曰不及。遂上鱼为溢,为外关内格,此阴乘之脉也。



关以后者,阴之动也,脉当见一寸而沉。过者,法曰太过;减者,法曰不及。遂入尺为覆,为内关外格,此阳乘之脉也。



故曰覆溢。是其真脏之脉,人不病而死也。





二、逐句精讲



1. 提问部分



“脉有太过,有不及,有阴阳相乘,有覆有溢,有关有格,何谓也?”

  这一连串提问,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逻辑链:

    1. 太过与不及:脉象偏离正常状态的两种基本形态。

    2. 阴阳相乘:导致太过不及的根本病机,即阴气与阳气互相侵凌,失去平衡。

    3. 覆与溢:由阴阳相乘产生的两种极端脉象。

    4. 关与格:由覆溢脉象所反映的、人体内外阴阳气机隔绝的危重状态。



2. 回答部分



(1)寸部脉(阳)的正常与异常

“然:关之前者,阳之动也,脉当见九分而浮。过者,法曰太过;减者,法曰不及。”

  正常状态:关部之前的寸脉,是阳气搏动之处。其脉气本应只在九分的范围内搏动,且脉位应当偏浮(因阳主升、主外)。

  异常状态:

    太过:脉象超过正常的强度和范围。

    不及:脉象弱于正常的强度和范围。

“遂上鱼为溢,为外关内格,此阴乘之脉也。”

  极端异常(溢脉):如果寸脉的脉气不仅“太过”,而且向上冲撞,直达鱼际部位(手掌大拇指根部),这种脉象就称为 “溢脉”。

  病机分析(外关内格):

    “外关”:关,指关闭、隔绝。由于阴气过于强盛,格拒阳气于外,使得体表的阳气被隔绝关闭,无法与内部的阴气交通。

    “内格”:格,指格拒、排斥。内部的阴气壅盛,格拒外来的阳气,使其不得入内。

    “阴乘之脉”:乘,欺凌、压倒。这是阴气过盛,欺凌了阳气所导致的脉象。阴本应在下在内,现在却反而上乘,逼迫阳气浮越于外,无处可归,最终向上“溢”出。



(2)尺部脉(阴)的正常与异常



“关以后者,阴之动也,脉当见一寸而沉。过者,法曰太过;减者,法曰不及。”

  正常状态:关部以后的尺脉,是阴气搏动之处。其脉气本应只在一寸的范围内搏动,且脉位应当偏沉(因阴主降、主内)。

  异常状态:同样有“太过”与“不及”。

“遂入尺为覆,为内关外格,此阳乘之脉也。”

  极端异常(覆脉):如果尺脉的脉气不仅“太过”,而且向下蔓延,深入尺部以下(向肘部方向),这种脉象就称为 “覆脉”。“覆”有覆盖、向下倾覆之意。

  病机分析(内关外格):

    “内关”:内部的阴气被过盛的阳气隔绝关闭,无法外出。

    “外格”:外部的阳气过于强盛,格拒内部的阴气,使其不得出外。

    “阳乘之脉”:这是阳气过盛,欺凌了阴气所导致的脉象。阳本应在上在外,现在却反而下乘,逼迫阴气沉降于下,无处可升,最终向下“覆”没。



3. 结论与预后



“故曰覆溢。是其真脏之脉,人不病而死也。”

  结论:以上这两种,就叫做“覆脉”和“溢脉”。

危重预后:这两种脉象,就是 “真脏脉” 的表现!

    “真脏脉” 是《内经》中提出的概念,指五脏真气败露、毫无胃气的脉象,是疾病发展到极期的表现。

    “人不病而死”:这句话非常深刻。它不是说病人没有症状,而是指病人可能没有出现像外感风寒那样明显的、阶段性症状,但因为人体内部的阴阳根本已经离决、隔绝(关格),正气衰败殆尽,所以会出现突然死亡或在不经意间病情急转直下的情况。这提示医生,见到“覆溢”之脉,即使病人表面看来尚可,也必须警惕其内藏的极大危险。



三、核心思想与临床启示



1. 脉诊的量化与位次:第三难将第二难的“一寸九分”理论具体应用,通过脉气是否超出其本位(寸过九分、尺过一寸)来判断阴阳的盛衰,使脉诊有了更精细的尺度。

2. 阴阳离决的脉象模型:“覆”与“溢”是中医对 “阴阳离决,精气乃绝” 这一终极病机的脉象化描述。它形象地展示了当阴阳失去平衡到极点时,气机要么上脱,要么下泄的两种极端状态。

3. “关格”的理论发展:本难奠定了“关格”作为危重病证的理论基础。后世医家将“关格”进一步发挥,既指脉象,也指症状(如小便不通为“关”,呕吐不止为“格”),但其根本病机始终是阴阳壅盛、相互格拒。

4. 极高的临床价值:这一难教导医者,脉诊的首要任务之一是判断病势的轻重和预后。识别出“覆溢”这样的真脏脉,意味着认识到疾病已经突破了常规治疗的层面,进入了生死存亡的关头,治疗思路需以救逆固脱、挽回阴阳为急。



总结



《难经·第三难》从“阴阳相乘”的病机出发,描绘了“覆脉”与“溢脉”这两种极端脉象,并揭示了其背后“关格”隔绝、阴阳离决的危重状态,最终点明此为“真脏脉”现,主死症。它不仅是脉诊技术的深化,更是中医疾病观和预后判断的集中体现,警示医者须见微知著,从脉象中洞察生命的根本危机。
作者: 秦卿墨然    时间: 前天 07:04

我们继续《难经》的精讲。第四难在脉诊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,它将阴阳学说与脉象进一步结合,引入了“浮沉”与“轻重”的诊法,为后世“浮中沉”三候取脉法奠定了理论基础。

中医经典精讲:

《难经》八十一详解 · 第四难



一、原文



四难曰:脉有阴阳之法,何谓也?



然:呼出心与肺,吸入肾与肝,呼吸之间,脾受谷味也,其脉在中。



浮者阳也,沉者阴也,故曰阴阳也。



心肺俱浮,何以别之?

然:浮而大散者,心也;浮而短涩者,肺也。



肾肝俱沉,何以别之?

然:牢而长者,肝也;按之濡,举指来实者,肾也。



脾者中州,故其脉在中。是阴阳之法也。



脉有一阴一阳,一阴二阳,一阴三阳;有一阳一阴,一阳二阴,一阳三阴。如此之言,寸口有六脉俱动耶?



然:此言者,非有六脉俱动也,谓浮、沉、长、短、滑、涩也。浮者阳也,滑者阳也,长者阳也;沉者阴也,短者阴也,涩者阴也。所谓一阴一阳者,谓脉来沉而滑也;一阴二阳者,谓脉来沉滑而长也;一阴三阳者,谓脉来浮滑而长,时一沉也;所谓一阳一阴者,谓脉来浮而涩也;一阳二阴者,谓脉来长而沉涩也;一阳三阴者,谓脉来沉涩而短,时一浮也。各以其经所在,名病逆顺也。



二、逐段精讲



第一部分:脉之阴阳总纲与五脏定位



1. 提问:



“脉有阴阳之法,何谓也?”

脉象有区分阴阳的方法,说的是什么呢?(这比第二、三难更进一步,问的是具体辨别方法。)



2. 回答:

“然:呼出心与肺,吸入肾与肝,呼吸之间,脾受谷味也,其脉在中。”

这是从呼吸气机的角度关联五脏:

  呼出(气向外散):与心、肺(属阳,在上焦)的功能相关。

  吸入(气向内收):与肾、肝(属阴,在下焦)的功能相关。

呼吸之间(气机运转的枢纽):与脾(属土,居中央)的功能相关,脾运化水谷精微,滋养全身。

  “其脉在中”:有两层含义。一指脾脉的脉气居于中位,不浮不沉;二指脾脉的正常状态是“和缓”,蕴含在四季脉象之中。

“浮者阳也,沉者阴也,故曰阴阳也。”

这是脉象辨别阴阳的最根本法则:

    浮脉(轻取即得):属阳。

   沉脉(重按始得):属阴。



3. 五脏脉象的阴阳再辨别:

问题一:“心肺俱浮,何以别之?” (心肺都属浮,如何区分?)

回答:

  心脉:浮而大散。心属火,主血脉,其气充沛,故脉形阔大,来盛去衰,略带散意。

肺脉:浮而短涩。肺属金,主气司呼吸,其气收敛,故脉形较短,往来略带滞涩感(如轻刀刮竹)。

核心:同属阳脉,但根据其脉形和脉势的不同进行细分。

问题二:“肾肝俱沉,何以别之?” (肾肝都属沉,如何区分?)

  回答:

  肝脉:牢而长。肝属木,主疏泄,其气条达,故脉象沉取有力(牢),且脉形较长,弦而有力。

  肾脉:按之濡,举指来实者。这句话是难点,描述了肾脉(尤指肾阳、命门之火)的特点:

   “按之濡”:重按至底,感觉脉体柔软,象征肾阴(真水)的濡润。

  “举指来实”:在重按的基础上稍稍减轻指力,能感觉到充实有力的脉气反弹上来,象征肾阳(命门火)的鼓动。

这体现了肾为水火之宅,阴阳互根的特性。后世也将肾脉概括为“沉实有力”或“沉细而软”,角度不同,但都指向其“沉”的本质。

总结:“脾者中州,故其脉在中。”

再次强调脾脉的常态是和缓,充盈于四季,浮沉之中皆有雍容和缓之象。



第二部分:复合脉象与病机分析



1. 提问:

“脉有一阴一阳…寸口有六脉俱动耶?”

提问者听说了“一阴一阳”、“一阴二阳”等说法,产生了疑惑:难道寸口部位有六种脉象同时在一起跳动吗?



2. 回答:

“然:此言者,非有六脉俱动也,谓浮、沉、长、短、滑、涩也。”

这是本难另一个核心贡献:确立了脉象的阴阳分类标准。

  三阳脉:浮、滑、长。

三阴脉:沉、短、涩。

  任何复杂的脉象,都可以分解为这六种基本要素的组合。

复合脉象的阴阳配属与病机分析:

  “一阴一阳”:脉来沉而滑。沉为主(阴盛),兼见滑象(阳扰)。主病在里,但有热、痰、食积等阳邪内扰。

  “一阴二阳”:脉来沉滑而长。沉为主(阴盛),兼见滑、长两种阳脉(阳邪更盛)。主里实热证,邪气壅盛。

  “一阴三阳”:脉来浮滑而长,时一沉。以浮、滑、长三种阳脉为主(阳亢至极),但偶尔出现一下沉象(阴不能完全尽绝)。这是阳证中见阴脉,提示阳气虽盛,但根基已动。

  “一阳一阴”:脉来浮而涩。浮为主(阳浮于外),兼见涩象(阴液亏虚,血脉不充)。主表证津伤或虚人外感。

  “一阳二阴”:脉来长而沉涩。长脉为阳,但沉、涩为阴,且沉涩是主要感觉。主病邪在内,气血运行严重不畅,正气(阳)被郁。

  “一阳三阴”:脉来沉涩而短,时一浮。以沉、涩、短三种阴脉为主(阴寒内盛,气血大虚),但偶尔出现一下浮象(虚阳外越)。这是阴证中见阳脉,是“真脏脉”的一种,属回光返照之危候。

最终诊断原则:“各以其经所在,名病逆顺也。”

这句话是点睛之笔。意思是,最终判断疾病的吉凶(逆顺),必须结合出现这种脉象的具体部位(是寸、是关、是尺?对应何脏何腑?)来综合诊断。这再次强调了“病位”与“病性”结合的重要性。



三、核心思想与临床启示



1. 建立脉象阴阳分类体系:首次明确将浮、滑、长归为阳,沉、短、涩归为阴,为分析复杂脉象提供了清晰的逻辑工具。

2. 深化“浮沉”诊法:将简单的“浮沉”概念,发展为“浮中沉”三候取脉法的雏形,通过不同指力来探查不同层次的脉象,以判断五脏之气的状况。尤其是对肾脉“按之濡,举指来实”的描述,极为精妙。

3. 引入“复合脉象”概念:脉象往往是多种要素的组合。通过阴阳脉象的多少和主次,可以精确地分析病机中阴阳邪正的复杂关系,判断病势的进退和预后。

4. 强调“脉与部位结合”:理论的最终落脚点是临床。任何一种脉象,必须与它出现的具体部位(寸关尺)结合,才能准确定位病所,判断病之“逆顺”。



总结



《难经·第四难》是一部脉诊的“方法论”指南。它从呼吸与五脏的关系入手,确立了以“浮沉”定阴阳的总纲;进而精细辨析了同属浮脉的心肺、同属沉脉的肝肾之间的细微差别;最后,构建了一个以“浮沉长短滑涩”六要素为基础的复合脉象分析系统,并强调必须“各以其经所在”进行最终诊断。这一难极大地丰富了中医脉诊的内涵,使其从简单的部位诊断,发展成为一套能够剖析复杂病机的、精深的诊断学问。
作者: 秦卿墨然    时间: 前天 07:05

我们继续深入《难经》的脉诊核心。第五难在脉诊技法上是一个巨大的飞跃,它首次系统阐述了诊脉时指力轻重的具体方法,即著名的“菽法”,为后世“浮、中、沉”三候取脉法奠定了操作性基础。

中医经典精讲:《难经》八十一详解 · 第五难



一、原文



五难曰:脉有轻重,何谓也?

然:初持脉,如三菽之重,与皮毛相得者,肺部也。如六菽之重,与血脉相得者,心部也。如九菽之重,与肌肉相得者,脾部也。如十二菽之重,与筋平者,肝部也。按之至骨,举指来疾者,肾部也。故曰轻重也。



二、逐句精讲



1. 提问部分

“脉有轻重,何谓也?”

  诊脉时,指下有“轻”和“重”按的不同,这说的是什么方法呢?

  这个问题直指脉诊的操作核心。医生用手指按压脉管,力度不同,所感知到的信息和代表的脏腑也不同。



2. 回答部分

“然:初持脉,如三菽之重,与皮毛相得者,肺部也。”

“初持脉”:刚开始接触、把持脉象时。

“如三菽之重”:“菽” 是指豆子,这里通常指大豆。“三菽之重” 是比喻指下的力度,如同轻轻放着三颗豆子的重量。这是一种非常轻的力度。

“与皮毛相得”:这种轻按的力度,刚刚好与皮毛 的层次相应。

“肺部也”:在这个层次所诊察到的脉象,对应于 肺 脏。

核心思想:肺居五脏最高位,主皮毛,对应秋季(收敛之气从表开始)。因此,用最轻的指力在皮毛的层次,可以体察肺气的盛衰。脉象当为浮而短涩(参见第四难)。



“如六菽之重,与血脉相得者,心部也。”

指力加重:相当于六颗豆子的重量。

层次:与血脉 的层次相应(比皮毛略深)。

对应脏腑:心 脏。

核心思想:心主血脉。将指力稍稍加重至血脉层面,可以体察心气的盛衰。脉象当为浮而大散。



“如九菽之重,与肌肉相得者,脾部也。”

指力再加重:相当于九颗豆子的重量。

层次:与肌肉 的层次相应。

对应脏腑:脾 脏。

核心思想:脾主肌肉。指力到达肌肉层面,可以体察脾气的盛衰。脉象当为和缓从容,充盈于浮沉之间。



“如十二菽之重,与筋平者,肝部也。”

指力更深:相当于十二颗豆子的重量。 层次:与筋 的层次平齐。

对应脏腑:肝 脏。

核心思想:肝主筋。指力到达筋的层面,可以体察肝气的盛衰。脉象当为牢而长(沉而弦长有力)。



“按之至骨,举指来疾者,肾部也。”

指力极致:按压到骨头上。

操作与脉象:在重按至骨的基础上,稍稍抬起手指(举指),此时能感觉到脉气迅速而有力地(来疾) 反弹上来。

对应脏腑:肾 脏。

核心思想:这是对肾脉最精妙的描述。肾主骨,藏精,内寓元阴元阳。

“按之至骨”体现了肾位最深,需重按才能触及其根本。

  “举指来疾”则生动地描述了肾中阳气(命门之火)的鼓动能力。即便在重按之下,肾气依然充实有力,说明肾阳充足,根基稳固。如果按之至骨而脉象微弱无力,或举指不来,则是肾气衰败之象。



“故曰轻重也。”

总结:因此,所谓诊脉的“轻重”,就是指这种通过不同指力,分层探测五脏之气的方法。



三、核心思想与临床启示



1. 创立“层析式”诊脉法:第五难将脉诊从一个平面的“部位”(寸关尺),发展为一个立体的、有深度的“空间”。它告诉我们,寸、关、尺每一部都可以再分为皮、脉、肉、筋、骨五个层次,分别对应不同的脏腑。这是中医脉诊技术的一次革命。

2. 提供可操作的指力标准:用“菽”这个比喻来量化指力,虽然在实际操作中无法精确衡量,但它为历代医家提供了一个相对统一的、可以心领神会的用力标准,使得脉诊教学和传承有了依据。

3. 与脏腑生理紧密结合:这种分层方法并非随意设定,而是与五脏的生理功能和其在体表的联系(肺合皮、心合脉、脾合肉、肝合筋、肾合骨)完全对应,体现了“有诸内,必形诸外”的整体观。

4. 对肾脉诊断的卓越贡献:“按之至骨,举指来疾”八个字,精准地捕捉了肾脉“沉实有力”且“有根”的本质,成为判断肾气、命门火盛衰的黄金标准,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。

5. 后世的发展:张仲景提出的“按之至骨,脉气少者,腰脊痛而身有痹也”以及后世温病学派强调的“脉沉而有力,为热结在里;沉而无力,为肾气不足”,都源于此难的思想。后世将此法简化为 “浮取(轻按)、中取(不轻不重)、沉取(重按)” 三候,但其原理完全承自第五难。



总结



《难经·第五难》是一部脉诊的“操作手册”。它超越了单纯的部位理论,通过“菽法”的比喻,构建了一个立体、多维的诊脉模型。它教导医者,诊脉时手指不应是静止的,而应如潜水探宝一般,由表及里,逐层深入,用心体察每一层所蕴含的脏腑信息。尤其是对肾脉“有根”与否的判断,是预知疾病转归和患者根本元气的重要法门。掌握了第五难,才算真正踏入了中医脉诊的堂奥。
作者: 秦卿墨然    时间: 前天 07:06

我们继续《难经》脉诊部分的精讲。第六难在逻辑上紧接第四难的“阴阳之法”与第五难的“轻重之法”,开始将抽象的阴阳概念落实到具体的脉象比较中,从而判断疾病的虚实性质。



中医经典精讲:《难经》八十一详解 · 第六难

一、原文

六难曰:脉有阴盛阳虚,阳盛阴虚,何谓也?

然:浮之损小,沉之实大,故曰阴盛阳虚。沉之损小,浮之实大,故曰阳盛阴虚。是阴阳虚实之意也。

二、逐句精讲

1. 提问部分

“脉有阴盛阳虚,阳盛阴虚,何谓也?”

   脉象可以反映出“阴盛阳虚”和“阳盛阴虚”这两种病机,这具体是什么意思呢?

  核心概念辨析:

    阴盛阳虚:“阴盛”指阴邪(如寒、湿、水饮)强盛;“阳虚”指人体的阳气亏虚。这是虚实夹杂的病机,但以邪气盛(阴盛)为矛盾主要方面。

    阳盛阴虚:“阳盛”指阳邪(如热、火)强盛;“阴虚”指人体的阴液(津液、精血)亏虚。同样为虚实夹杂,但以邪气盛(阳盛)为主。

  提问的目的在于:如何通过脉象来区分这两种复杂的、性质相反的虚实夹杂证。

2. 回答部分

“然:浮之损小,沉之实大,故曰阴盛阳虚。”

“浮之”与“沉之”:这指的是第五难中提到的诊脉指法。

  “浮之”即轻取(如三菽、六菽之重),主要探查阳分(卫气、体表)的盛衰。

  “沉之”即重按(如九菽、十二菽之重,按之至骨),主要探查阴分(营血、脏腑)的盛衰。

“浮之损小”:轻取时,感觉脉象力量减弱、形体细小(损小)。这反映了阳气虚,因为阳主外,轻取部位正是阳气所主。阳气不足,鼓动无力,故脉来弱小。

“沉之实大”:重按时,反而感觉脉象坚实有力、形体阔大(实大)。这反映了阴邪盛,因为阴主内,重按部位正是阴邪盘踞之处。阴寒水湿等邪气内盛,壅阻于里,故脉象沉取反而坚实有力。

病机整合——阴盛阳虚:

  诊断逻辑:轻取(阳位)无力,说明“阳虚”是本;重按(阴位)有力,说明“阴盛”是标。

  临床意象:好比一个国家,边防军(阳)兵力虚弱(浮之损小),但国内的反叛势力(阴邪)却非常强大(沉之实大)。这是一种内实外虚的格局。

  临床表现:可对应少阴病中的“寒化证”,症见畏寒肢冷、精神萎靡(阳虚),但又见腹部冷痛、下利清谷、小便清长(阴寒内盛),脉沉细但重按有力。

“沉之损小,浮之实大,故曰阳盛阴虚。”

“沉之损小”:重按时,感觉脉象力量减弱、形体细小。这反映了阴液虚,因为阴主内,重按部位正是阴精所居。阴液亏虚,不能充盈脉道,故脉沉取细小无力。

“浮之实大”:轻取时,反而感觉脉象坚实有力、形体阔大。这反映了阳邪盛,因为阳邪亢盛于外,鼓动气血,故脉浮取洪大有力。

病机整合——阳盛阴虚:

诊断逻辑:重按(阴位)无力,说明“阴虚”是本;轻取(阳位)有力,说明“阳盛”是标。

  临床意象:好比一个国家,国库空虚、民生凋敝(阴虚,沉之损小),但中央政府却在大兴土木、表面繁荣(阳盛,浮之实大)。这是一种外实内虚的格局。

  临床表现:典型的如温病后期,邪热仍盛(高热、面红、脉浮实大),但津液已严重耗伤(口干舌燥、舌红无苔、脉沉取无力)。

“是阴阳虚实之意也。”

总结:以上这些,就是通过脉象的浮沉、大小、有力无力来辨别阴阳虚实病机的真正含义。



三、核心思想与临床启示

1. 脉诊的“分层对比”思维:第六难的精髓在于对比。它不是孤立地看“浮”或“沉”,而是将“浮取”与“沉取”的脉象进行对比。通过比较不同层次脉象的力量和形态,来判断人体正气与邪气的分布和盛衰关系。

2. 定位病机之“本”与“标”:这种方法能清晰地揭示出复杂病机中,谁是根本(虚),谁是表象(实)。

   “浮之损小,沉之实大”:根本是阳虚,标象是阴盛。

    “沉之损小,浮之实大”:根本是阴虚,标象是阳盛。

3. 指导治疗大法:这种诊断直接决定了治疗原则。Q

   对于“阴盛阳虚”,治疗上应以扶阳为主,兼以散寒(如用四逆汤类)。若误用泻法,则阳气更虚。

   对于“阳盛阴虚”,治疗上应以滋阴为主,兼以清热(如用白虎加人参汤类)。若单纯清热而不滋阴,则津液难复。

4. 与后世理论的贯通:张仲景在《伤寒论》中提出的“脉沉细而微,但欲寐”的少阴寒化证(阴盛阳虚),以及“脉浮滑”的阳明热证(阳盛,若兼见口干,则为阳盛阴虚),都是对这一理论的运用和发展。后世的“浮脉无力为血虚,沉脉无力为气虚”等观点,也与此一脉相承。

总结

《难经·第六难》篇幅短小,但内涵极其深刻。它将阴阳、浮沉、轻重、虚实这几大核心概念完美地融合在一起,形成了一个简洁而强大的诊断工具。它教导医者,诊脉时务必“浮沉对比,察其根本”,从而在复杂的病情中,精准地抓住“虚实”的关键,为“虚则补之,实则泻之”的治疗大法提供最直接的依据。掌握了第六难,就等于掌握了一把开启虚实辨证大门的钥匙。
作者: 秦卿墨然    时间: 前天 22:23

我们进入《难经》第七难的讲解。从这一难开始,脉诊的视角从静态的脏腑定位、阴阳辨别,转向了动态的、与自然节律相联系的“时令脉”。第七难是中医“天人相应”思想在脉法中的集中体现,也是后世“四季平脉”理论的重要源头。

中医经典精讲:《难经》八十一详解 · 第七难

一、原文

七难曰:经言少阳之至,乍小乍大,乍短乍长;阳明之至,浮大而短;太阳之至,洪大而长;太阴之至,紧大而长;少阴之至,紧细而微;厥阴之至,沉短而敦。此六者,是平脉耶?将病脉耶?

然:皆王脉也。

其气以何月,各王几日?

然:冬至之后,得甲子少阳王,复得甲子阳明王,复得甲子太阳王,复得甲子太阴王,复得甲子少阴王,复得甲子厥阴王。王各六十日,六六三百六十日,以成一岁。此三阳三阴之王时日大要也。



二、逐句精讲

1. 提问部分

“经言少阳之至,乍小乍大,乍短乍长...此六者,是平脉耶?将病脉耶?”

  “经言” 指的是古代的医经(如《内经》)。提问者引述了一段关于三阴三阳之气来临时,脉象发生变化的描述:

    少阳之至:脉来忽小忽大,忽短忽长。少阳为初生之阳,其气未定,出入无常,故脉象变化不定。

    阳明之至:脉来浮大而短。阳明为阳气隆盛,但尚未至极,故脉浮大(阳气盛)而短(阳气有收敛之势)。

    太阳之至:脉来洪大而长。太阳为阳气最盛,布散于外,故脉象洪大且长,充盈满指。

    太阴之至:脉来紧大而长。太阴为阴气初盛,湿土主令,阴气开始束縛阳气,故脉大而长(有阳的余威)但兼紧象(阴气收引)。

    少阴之至:脉来紧细而微。少阴为阴气渐深,心肾所主,阴阳俱弱,故脉细而微,且因寒而紧。

    厥阴之至:脉来沉短而敦。厥阴为阴尽阳生之交,其气沉潜(沉),欲发未发(短),但已有根基敦厚之象(敦,厚也,预示阳气来复)。

  提问者疑惑:这六种脉象,是正常的平脉呢,还是有病的脉象?

2. 回答部分

“然:皆王脉也。”

  关键回答:这些都不是病脉,而是 “王脉” !“王” 通 “旺”,即当令、旺盛之意。

  核心思想:人体的脉象会随着自然界三阴三阳之气的“旺气”(主导之气)的变迁而发生相应的、规律性的变化。这种变化是生理性的适应,是“天人相应”的表现。如果在该时节出现对应的脉象,反而是健康的表现。

“其气以何月,各王几日?”

  那么,这些旺气分别对应哪个月份?各自当令多少天呢?(问题深入到时令的具体划分。)

“然:冬至之后,得甲子少阳王...”

  这是以“干支历”来推算三阴三阳旺气的方法:

    起点:冬至。冬至一阳生,是阳气开始萌动的起点。

    周期:从冬至后的第一个甲子日开始算起,每一个甲子周期(60天),由一气主导。

    顺序:少阳 → 阳明 → 太阳 → 太阴 → 少阴 → 厥阴。

    时长:每气主导 60日,六气共 360日,大致构成一岁。

  具体对应(后世简化理解):

    少阳:相当于春季(约农历正月、二月)。万物生发,脉象应之而稍弦(对应“乍小乍大,乍短乍长”的不稳定感)。

    阳明:相当于春夏之交(约农历三月、四月)。阳气渐旺,脉象浮大而短。

    太阳:相当于夏季(约农历五月、六月)。阳气最盛,脉象洪大而长(即夏脉钩)。

   太阴:相当于长夏(约农历七月、八月)。湿土主令,脉象应之而濡(此处言“紧大而长”是从阴阳转换解)。

    少阴:相当于秋季(约农历九月、十月)。阴气渐盛,脉象应之而紧细(即秋脉毛)。

    厥阴:相当于冬季(约农历十一月、十二月)。阴气最盛,一阳内伏,脉象应之而沉短敦厚(即冬脉石)。



三、核心思想与临床启示

1. 天人相应的脉学体现:第七难将人的生理置于宇宙节律之中,认为健康的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。脉象必须与四时阴阳的消长同步变化,才是“平脉”。这是中医整体观念在诊断学上的极致体现。

2. “王脉”与“病脉”的鉴别:这是本难最关键的临床价值。医生必须懂得时令的常脉,才能知常达变。

   举例:在夏季(太阳王时),脉象洪大是正常的“王脉”。但如果这个脉象出现在冬季(厥阴王时),那就是病脉,称为“脉逆四时”,主病重。

   反之,在冬季脉应沉石,如果反而出现洪大的夏季脉,说明阳气不藏,向外浮越,是危重之象。

3. 为“五运六气”学说奠基:此难明确将一年分为六气,每气主司60日,这与《内经》的“六气”理论完全吻合,是中医时间医学和疾病预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它提示医生,某些疾病的发生与传变,与当年主导的“旺气”密切相关。

4. 动态、功能的脉学观:脉象不是静止的解剖结构,而是人体气机对内外环境变化的动态反应。第七难教导医者,要从“气”的层面去理解脉象,感受其与天地节律的同频共振。

总结

《难经·第七难》将脉诊从“空间”(部位、层次)拓展到了“时间”的维度。它告诉我们,一个合格的医生,心中不仅要有一张人体的脏腑地图(寸关尺),还要有一张自然的节律时钟(三阴三阳王时)。知常方能识变,懂得了四季六气的“王脉”,才能敏锐地发现那些“非其时而有其气”的异常脉象,从而更早、更准地判断疾病的本质与预后。此难是中医脉法学问中至为高深和精妙的部分。
作者: 秦卿墨然    时间: 前天 22:24

我们离开脉诊的领域,进入《难经》中关于生命根本理论的探讨。第八难是全书的核心篇章之一,它深刻阐述了中医理论中最为重要的概念——“生气之原”,即生命的根本动力和源泉。



中医经典精讲:《难经》八十一详解 · 第八难



一、原文



八难曰:寸口脉平而死者,何谓也?



然:诸十二经脉者,皆系于生气之原。所谓生气之原者,谓十二经之根本也,谓肾间动气也。此五脏六腑之本,十二经脉之根,呼吸之门,三焦之原。一名守邪之神。故气者,人之根本也,根绝则茎叶枯矣。寸口脉平而死者,生气独绝于内也。





二、逐句精讲



1. 提问部分



“寸口脉平而死者,何谓也?”

  这是一个极其尖锐而深刻的临床问题:为什么有的病人寸口脉象看起来平和正常,但人却死亡了?

  这个问题直接挑战了脉诊的权威性和局限性。它暗示,寸口脉象所能反映的,可能只是人体气血的一个侧面,而非全部。



2. 回答部分



“然:诸十二经脉者,皆系于生气之原。”



回答的总纲:所有的十二经脉,都连属于 “生气之原”。

核心概念:“生气之原”,即生命之气的源头。这是比十二经脉更深层、更根本的动力系统。



“所谓生气之原者,谓十二经之根本也,谓肾间动气也。”



给“生气之原”下定义:

  1. 它是十二经脉的根本。

  2. 它的具体位置和形态是 “肾间动气”。

“肾间动气”:这是第八难提出的划时代概念。

  位置:在两肾之间。后世医家明确将此定位为 “命门” 。《难经》在此奠定了命门学说的理论基础。

  性质:是“动气”,是一种搏动不息、生生不已的元气。它不是静止的器官,而是生命原动力的体现。



“此五脏六腑之本,十二经脉之根,呼吸之门,三焦之原。一名守邪之神。”



这是一组排比句,气势恢宏地阐述了“肾间动气”的四大功能和一个别名:

  1. 五脏六腑之本:它是所有脏腑功能活动的根本动力。五脏六腑的功能正常,都有赖于肾间动气的温煦和推动。

  2. 十二经脉之根:它是全身经络系统中气血循环运行的原始动力和根源。

  3. 呼吸之门:它是呼吸运动的枢纽和动力来源。肺主呼吸,但其根在肾,肾主纳气,肾间动气是纳气的根本。

  4. 三焦之原:三焦是元气和水液运行的通道,而肾间动气正是三焦功能运行的原始发动力。

  5. 一名守邪之神:它还有一个名字,叫 “守邪之神” 。意指这股真气是人体的守护神,能够卫外固表,抵御病邪的入侵。



“故气者,人之根本也,根绝则茎叶枯矣。”

比喻说明:用人体的“气”(特指肾间动气)来比喻树的根;用人的形体、四肢、五官、皮毛来比喻树的茎和叶。

道理:如果树根(生气之原)彻底腐烂断绝,那么即使茎叶(形体)看上去暂时还完好,也必然会枯萎死亡。



“寸口脉平而死者,生气独绝于内也。”



最终解答:回到最初的问题。为什么寸口脉平而人却死了?就是因为 “生气独绝于内”!

诊断学的巅峰见解:寸口脉是十二经脉之气汇聚之处,它主要反映的是经脉中气血的运行情况。但如果最根本的“生气之原”(命门之火、元气)从内部彻底衰竭了,就好比一座城市的中央发电厂彻底瘫痪了,尽管城市边缘的输电线路(十二经脉)可能还残存着一点微弱的电流(使得寸口脉暂时显得“平和”),但整个城市的毁灭已是必然。这种根本动力的衰绝,是先于经脉气血的枯竭而发生的。



三、核心思想与临床启示



1. 提出“命门动气”学说:第八难是中医“命门”理论的奠基之作。它首次明确将生命的原动力定位在两肾之间,对后世温补学派(如张景岳等)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。

2. 揭示脉诊的局限性:它清醒地指出,寸口脉象并非万能。在诊断时,必须考虑到更深层次的“根本之气”的存亡。这解释了临床上为什么有些危重病人(如元气脱竭、真阳外越)在临终前反而会出现一时性的“脉象平和”的假象。

3. 确立“治本”的治疗思想:既然肾间动气是生命的根本,那么维护和培补这个根本,就是治疗所有虚损性、慢性疾病的最终法则。“治病必求于本”,在这里得到了最深刻的体现。

4. 对预后的重要判断:此难提醒医生,判断一个病人的生死,不能只看表象(如脉象、神色),更要洞察其“根本之气”的盛衰。一个“根本之气”已绝的病人,即使表面症状不重,预后也极为凶险。

5. 与《内经》的呼应与发展:《内经》中虽有“肾藏精”、“为先天之本”的思想,但并未如此明确地提出“肾间动气”的概念及其作为十二经之根、呼吸之门的系统论述。《难经》在此做了重要的理论升华。



总结



《难经·第八难》如同一道闪电,照亮了中医理论中最深邃的角落。它超越了经络气血的层面,直指生命的本源——“生气之原”。它告诉我们,医生不仅是在治疗疾病的“症状”,更是在守护病人的“元气”。理解了第八难,就理解了为什么中医如此强调“扶正固本”,为什么在危重关头要“回阳救逆”。这一难,将中医从一门技术,提升到了探究生命本质的哲学高度。




欢迎光临 花椒树园地 (http://www.huajiaoshu.com/) Powered by Discuz! X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