注册 |登录

花椒树园地论坛健康漫谈 › 查看主题

54

查看

7

回复
返回列表

版主

雁鸣晚渡/雪乡抒怀

Rank: 7Rank: 7Rank: 7Rank: 7Rank: 7Rank: 7Rank: 7

go

周易参同契解析(彭晓本周易参同契通真义)

楼主
发表于 4 天前 | 只看该作者 | 倒序看帖 | 打印
《周易参同契》第一章精讲
【原文】

乾坤者,易之门户,众卦之父母。坎离匡郭,运毂正轴。牝牡四卦,以为橐籥。覆冒阴阳之道,犹工御者,准绳墨,执衔辔,正规矩,随轨辙,处中以制外,数在律历纪。

月节有五六,经纬奉日使,兼并为六十,刚柔有表里。朔旦屯直事,至暮蒙当受,昼夜各一卦,用之依次序。既未至晦爽,终则复更始。

日辰为期度,动静有早晚。春夏据内体,从子到辰巳。秋冬当外用,自午讫戌亥。赏罚应春秋,昏明顺寒暑。爻辞有仁义,随时发喜怒。如是应四时,五行得其理。

【白话通解】

第一段:

乾坤(天与地)是《周易》的门户,是所有卦象的父母。(在人体修炼中)坎(水)离(火)二卦,如同车毂和车轴,在由乾坤构成的“车身”内运转。乾、坤、坎、离这四卦,就像(古代鼓风用的)风箱一样,一开一阖,囊括了阴阳变化的全部法则。修炼者就像高明的御手和工匠,要遵循准则(准绳墨),掌控缰绳(执衔辔),恪守规矩(正规矩),沿着正确的轨迹(随轨辙)前进。通过把握内在的核心(处中),来统御外在的变化(制外),这一切的度与数,都符合天地运行的律法历法(律历纪)。

第二段:

一个月大约有三十日(五乘以六)。以干支经纬,奉太阳的规律运行。将乾坤坎离等卦分布其间,合并为六十卦(象征一个甲子周期),卦象的刚柔阴阳各有其表里对应。从初一的早晨开始,用“屯”卦来值事,到了晚上就换“蒙”卦来承接。白天和夜晚各用一个卦,按此顺序运用。从“既济”卦到“未济”卦,直到月末晦朔之交,一个周期结束,然后又重新开始。

第三段:

一天的十二时辰就是修炼的期限和法度,身体的动静、呼吸的早晚都要符合这个节奏。春夏两季,阳气生长,修炼应侧重身体内部(从子时到巳时);秋冬两季,阳气收藏,修炼应侧重身体外部(从午时到亥时)。体内的“赏罚”(如阳气的生发与收敛)要对应自然界的春秋,身心的“昏明”(如神意的收敛与发散)要顺应天地的寒暑。卦中的爻辞蕴含着仁与义的道理(阳为仁,主生发;阴为义,主收敛),修炼者应根据时节,该发则发(喜),该收则收(怒)。像这样顺应四时的变化,人体内的五行(五脏之气)才能运行和谐,合乎天道。

【深度解读】

这一章看似在讲《周易》卦象,实则每一句都在描述内丹修炼的核心理念。我们来拆解其中的核心密码:

1. 总框架:乾坤为体,坎离为用

“乾坤者,易之门户,众卦之父母”:这是设立修炼的“鼎炉”。乾象征天、首、纯阳;坤象征地、腹、纯阴。在人体,乾鼎在头顶(泥丸宫),坤炉在腹部(下丹田)。整个身体就是一个“小宇宙”,乾坤定位,是修炼的根本场所。

“坎离匡郭,运毂正轴”:这是点明修炼的“药物”。坎卦(外阴内阳)象征肾中之阳,即真铅(元气);离卦(外阳内阴)象征心中之阴,即真汞(元神)。修炼的核心,就是让这对“药物”在乾坤鼎炉中,像车轴一样运转起来,实现“坎离交媾”。

2. 核心原理:橐籥与火候

· “牝牡四卦,以为橐籥”:“橐籥”是风箱,一吸一呼,一开一阖。这形象地比喻了修炼的核心——呼吸。以呼吸为风箱,以乾坤为炉灶,鼓动坎离药物运转。这就是最初步的“火候”。

“处中以制外,数在律历纪”:这是修炼的总原则。“中”指内在的真意(土)。用后天意识(心意)来调和先天的元神与元气(坎离),就是“处中以制外”。而整个过程必须符合天时(律历),即下文提到的日月、时辰、四季的节律。

3. 实践应用:攒簇火候,符候天时

“月节有五六...用之依次序”:这里将一个月三十天配以六十卦(除去乾坤坎离四卦),每天两卦,如“屯”、“蒙”。这不是真的要你每天算卦,而是用卦象的阴阳变化来比喻体内阳火阴符的升降与强度。比如“屯”卦(上水下雷)表示一阳初生,此时应微升阳火;“蒙”卦(上山下水)表示启蒙,此时应温养。

“日辰为期度...五行得其理”:这是将天道规律细化到一日之中的“小周天”火候。

  “春夏据内体,从子到辰巳”:从子时(23-1点)到巳时(9-11点),是阳气从生发到旺盛的时段,相当于一年的春夏。此时修炼应进阳火,引导元气从督脉上升。

  “秋冬当外用,自午讫戌亥”:从午时(11-13点)到亥时(21-23点),是阳气收敛、阴气渐长的时段,相当于一年的秋冬。此时修炼应退阴符,引导元气沿任脉下降。

  “赏罚应春秋”:“赏”即温养、促进;“罚”即收敛、抑制。要像君主管理天下一样,精确地管理体内的气机。

第一章的核心总结:

这一章是全书的总纲,魏伯阳用高度凝练的语言,揭示了整个内丹修炼的核心原理、药物和鼎炉。魏伯阳在开篇就告诉我们:

1. 你的身体就是丹炉(乾坤定位)。

2. 你的精气神就是药物(坎离为药)。

3. 你的呼吸就是动力(橐籥)。

4. 你的心意就是主宰(工御者)。

5. 天地节律就是说明书(律历纪)。

整个内丹修炼,就是在天时的指导下,运用真意,通过呼吸这个风箱,在身体这个鼎炉中,锻炼元神元气这对药物,最终炼成金丹。这是一个高度精密、与宇宙同步的生命化学实验。

理解了第一章,就等于拿到了开启《参同契》这座智慧宝库的第一把钥匙。

TOP

版主

雁鸣晚渡/雪乡抒怀

Rank: 7Rank: 7Rank: 7Rank: 7Rank: 7Rank: 7Rank: 7

沙发
发表于 4 天前 | 只看该作者
我们继续来精读《周易参同契》的卷二。魏伯阳在这一卷中,开始将第一章提出的理论框架具体化,深入阐述了“药物”的生成、交媾以及火候的精细把握,是内丹修炼的核心操作指南。同样,我们采用 【原文】→【白话通解】→【深度解读】 的结构进行层层剖析。



《周易参同契》卷上第二章精讲



【原文】



天地设位,而易行乎其中矣。天地者,乾坤之象也;设位者,列阴阳配合之位也。易谓坎离,坎离者,乾坤二用。二用无爻位,周流行六虚,往来既不定,上下亦无常。



幽潜沦匿,变化于中,包囊万物,为道纪纲。以无制有,器用者空,故推消息,坎离没亡。言不苟造,论不虚生,引验见效,校度神明,推类结字,原理为证。



【白话通解】



天地确立了上下尊卑的位置,而“易”的变化就在这其中运行了。天与地,是乾与坤的象征;所谓“设位”,就是排列阴阳相互配合的方位。“易”在这里指的是坎卦和离卦,坎与离,是乾与坤功能的具体运用(乾阳落入坤中成坎,坤阴填入乾中成离)。坎离二卦本身没有固定的爻位,它们周流不息地运行于六合虚空之中,其往来既无定规,上升下降也无常法。



(坎离所代表的元气与元神)幽深潜藏,隐没无踪,但在其中不断变化,它们包裹囊括了天地万物,是“道”的纲领和法度。用无形的“无”(元神、真意)来制御有形的“有”(元气、精),就像器物的用处在于它中空的部分一样。所以,推究阴阳的消长变化,坎离这些名相反而隐没消亡了(因为已融为一体)。我所写的并非随意编造,所论的也非凭空产生,而是引用效验,呈现结果,校测揣度那神妙而明朗的天道。推究物类,联结文字,以根本的原理作为凭证。



【深度解读】



本章紧承第一章“乾坤坎离”的框架,进行了至关重要的深化。



1. “乾坤”与“坎离”的体用关系



“天地者,乾坤之象也”:再次明确,修炼的鼎炉是身体这个小天地,其结构法则是乾坤。

“易谓坎离,坎离者,乾坤二用”:这是画龙点睛之笔。整部《周易》所讲的变易(易),在人体修炼中就体现在 “坎离” 的运转上。乾坤是“体”,是静态的框架;坎离是“用”,是动态的核心。乾(纯阳)中的一爻落入坤中,形成了坎卦(☵,外阴内阳),这就是“先天一点真阳”落入后天,藏于肾水之中,成为元精、真铅。坤(纯阴)中的一爻填入乾中,形成了离卦(☲,外阳内阴),这就是“先天一点真阴”落入后天,藏于心火之中,成为元神、真汞。内丹修炼的全部功夫,就是让这后天中的先天之物(坎中之阳,离中之阴)重新交合,返回先天乾坤纯阳之体。



2. 药物的动态特性:“周流六虚,往来不定”



这里的“六虚”可以理解为上下左右前后,也可以对应八卦中的六爻之位。这是在描述元气(坎阳)与元神(离阴) 在人体内不是死物,而是时刻流转、变化不居的。修炼者不能僵化地寻找,而要在动态中把握、招摄它们。这为后续的“火候”理论埋下伏笔——火候必须随“药物”的生机而动。



3. 修炼的最高心法:“以无制有,器用者空”

这是内丹学最核心、最高深的哲学与实践心法。

  “有”:指有形的、作为“药物”的精气。

  “无”:指无形的、作为“主宰”的元神、真意。

修炼不是用蛮力,而是要用虚无寂静的元神(无),去制御和驱动有形的精气(有)。这就像器皿的“空”处(无),才是其真正产生用处的地方。在心法上,这就要求修炼者必须进入 “虚极静笃” 的状态,在“空”中生出“妙有”,让先天一气自然发生。任何强烈的后天意识(妄意)都会干扰这个过程。



4. 理论的实证性:“引验见效,校度神明”



魏伯阳强调,他所写的并非哲学空谈,而是可以验证的实践科学。“推类结字,原理为证”,表明他是用卦象、文字这些工具来推演和表述根本的“道”与“理”。这提醒读者,学习《参同契》不能停留在文字考据,必须与自身的实修体验相印证。





【原文】(承接上文)



坎戊月精,离己日光。日月为易,刚柔相当。土王四季,罗络始终。青赤黑白,各居一方。皆禀中宫,戊己之功。



【白话通解】



坎卦中的阳爻(☵)其天干为戊,它是月亮的精华;离卦中的阴爻(☲)其天干为己,它是太阳的光芒。日与月这两个字合起来就是“易”字,象征着刚与柔相互匹敌、恰到好处。土德旺于四季(辰、未、戌、丑月),贯穿于春夏秋冬的始终。青龙(木,青)、朱雀(火,赤)、白虎(金,白)、玄武(水,黑)各居东、南、西、北一方。但它们都必须禀承于中宫之土(黄色),这一切都是戊土和己土调和功能的体现。



【深度解读】



这一段揭示了促成“坎离交媾”的关键媒介——真意(土)。



1. 药物的进一步细化:“坎戊月精,离己日光”



将坎离二卦与天干地支结合,是《参同契》的常用手法。坎卦(水)属阳爻,配戊土;离卦(火)属阴爻,配己土。这在丹道中意义深远:

坎(水)中有金(戊土),比喻元精(真铅)中蕴含先天之阳。

  离(火)中有木(己土),比喻元神(真汞)中蕴含先天之阴。

  “日月为易”再次点明,修炼的核心是调和体内的“日月”(元神与元精)。



2. 黄婆媒合:“土王四季...戊己之功”



这是本章的第二个画龙点睛之笔。木火金水四象(对应肝心肺肾四脏,及青龙、朱雀、白虎、玄武四神兽)各执一方,但它们必须依靠 “中宫之土” 来调和。

在人体,这个“土”就是脾胃之气,后天之意。但在内丹中,它升华为 “真意” ,或称 “黄婆” 。

戊土(阳土)对应坎中之阳(真铅),己土(阴土)对应离中之阴(真汞)。修炼者运用不偏不倚、虚灵不昧的真意(黄婆),使戊土与己土相合,从而牵动坎中之阳与离中之阴相交。没有“真意”这个媒人,元神与元精就无法自行结合。

“土王四季,罗络始终”意为真意贯穿于修炼的始终,无论在进阳火还是退阴符的阶段,都离不开真意的主导和调和。



第二章核心总结



卷二第二章将理论彻底推向实践,明确了:



1. 修炼的目标:让后天坎离中的先天之物(戊土、己土所代表的真阳真阴)回归先天。

2. 修炼的动力:周流运转、往来不定的元神与元气。

3. 修炼的心法:“以无制有”,用虚无的元神真意主导过程。

4. 修炼的媒介:“真意(土)” ,它是调和龙虎、媒合坎离的“黄婆”,是成败的关键。



理解了这一章,就抓住了内丹修炼中“药物、鼎炉、火候”之外的第四个关键要素——“媒”(真意),从而为进入更复杂的火候操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
TOP

版主

雁鸣晚渡/雪乡抒怀

Rank: 7Rank: 7Rank: 7Rank: 7Rank: 7Rank: 7Rank: 7

板凳
发表于 4 天前 | 只看该作者
我们继续来精读《周易参同契》的卷上第三章。这一章是承上启下的关键,魏伯阳开始将抽象的“乾坤坎离”理论,落实到更具体的、可操作的月相和卦象周期中,为后续详述“火候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同样,我们采用 【原文】→【白话通解】→【深度解读】 的结构进行剖析。



《周易参同契》卷上第三章精讲



【原文】

易者,象也。悬象著明,莫大乎日月。穷神以知化,阳往则阴来。辐辏而轮转,出入更卷舒。晦至朔旦,震来受符。当斯之际,天地媾其精,日月相撢持。雄阳播玄施,雌阴化黄包。混沌相交接,权舆树根基。经营养鄞鄂,凝神以成躯。众夫蹈以出,蠕动莫不由。

【白话通解】

《周易》所讲的,就是象征。高悬天象、昭示光明的,没有比太阳和月亮更大的了。穷究其神妙便能知晓变化之道,阳气离去,阴气就到来。(阴阳的运转)就像车辐集中于车毂而车轮得以转动一样,气的出入如同卷舒,循环往复。

从晦暗的月末到初一的清晨(朔旦),震卦(☳) 前来接受阴阳交接的符信。在这个关键时刻,天与地交媾它们的精华,太阳与月亮相互吸引持守。雄性的阳气播撒它玄黑的施予(能量),雌性的阴气将其化为黄色的胞衣(物质)。在混沌未分的状态中,阴阳相互交接,由此建立了(生命的)根基。用心经营,培养其雏形(鄞鄂),凝聚精神以形成其躯体。芸芸众生都是循此规律而诞生,即便是微小的蠕动之物也不例外。

【深度解读】

本章开篇,魏伯阳将我们的视线从人体引向浩瀚的宇宙,用天地的运行来比喻内丹的修炼。

1. “易者,象也”——丹道的宇宙语言学

再次强调,《周易》是符号学、象征学。内丹术无法用直白的语言描述,必须借助“象”(日月、卦象)来喻指。日月,就是宇宙中最大的“坎离”。太阳(离火)与月亮(坎水)的运行,就是天地间最宏大的能量(阴阳)交媾。

2. 炼丹的“活子时”:晦朔之间与震卦受符

“晦至朔旦”:这是一个月中最特殊的时刻。月晦(三十)是纯阴(坤卦☷),朔旦(初一)一阳初生(震卦☳)。从纯阴到一阳来复的交接点,就是 “活子时” 。在内丹中,这并非指具体的时间,而是指人体内部 “先天一炁” 发生的那个玄妙瞬间。这是修炼的最佳时机。

“震来受符”:震卦(☳),一阳初生于二阴之下,象征微弱的阳气开始萌动。这个卦象就是“符信”,是能量启动的信号。修炼者在此刻(体内阳气初生时)应及时捕捉并引导。

3. 生命的创始与内丹的“产药”

“天地媾其精...权舆树根基”:这一段用宇宙生成论来比喻内丹的“产药”。天(阳)地(阴)交媾,诞生万物。在人体内,就是心火(离)与肾水(坎)相交,产生“先天真种”(即“药物”,是元精元神的初步结合物),为结成金丹树立了根基。

“经营养鄞鄂,凝神以成躯”:这是关键的修炼口诀。“鄞鄂”指城池的边界,在这里比喻丹药的“雏形”或“丹胎”。一旦“药物”产生,就必须小心翼翼地 “经营” (运用火候)和 “养护” (温养),同时要 “凝神”(集中意念,勿忘勿助),让它慢慢成长、凝固,最终形成坚实的“金丹”(成躯)。

小结:第三章前半部分,指明了炼丹的起始点(活子时,一阳初生),并描述了“产药”时的景象和后续的温养原则。





【原文】

于是仲尼赞鸿蒙,乾坤德洞虚。稽古称元皇,关雎建始初。冠婚气相纽,元年乃芽滋。圣人不虚生,上观显天符。天符有进退,诎伸以应时。

故易统天心,复卦建始萌。长子继父体,因母立兆基。消息应钟律,升降据斗枢。三日出为爽,震庚受西方。八日兑受了,上弦平如绳。十五乾体就,盛满甲东方。七八道已讫,屈折低下降。

十六转受统,巽辛见平明。艮直于丙南,下弦二十三。坤乙三十日,东北丧其朋。节尽相禅与,继体复生龙。壬癸配甲乙,乾坤括始终。七八数十五,九六亦相应。四者合三十,阳气索灭藏。八卦布列曜,运移不失中。

【白话通解】

于是孔子赞叹这鸿蒙初开的元气,乾坤的德性通达虚无。考察上古,尊称(开天辟地的)元皇皇帝,《关雎》之诗也象征着(阴阳)开始的端倪。男女冠礼婚礼后,阴阳之气相互交纽,在(生命的)元年里,萌芽开始滋生。圣人不会凭空产生,他们上观天象,显现天道的符信。天符有进有退,屈伸收缩以顺应时节。

所以《周易》统御着天心,复卦(䷗) 建立了(阳气)开始萌生的象征。(复卦的)阳爻如同长子继承父亲(纯阳)的体性,依凭母亲(坤体)确立了征兆的根基。阳息的消长与钟律相应,元气的升降依据北斗的枢机转动。初三,新月出现,显出光明,震卦(☳) 于西方庚位承受阳气。初八,兑卦(☱) 形成,月亮呈现上弦,平直如绳。十五,乾卦(☰) 之体完成,月亮盛满,出现于东方甲位。“七”与“八”的少阳少阴之道已经完毕,月亮开始屈折低下,逐渐下降。

十六日,月亮转而承受(阴气)的统绪,巽卦(☴) 于辛位(西方)的平明时分出现。二十三,艮卦(☶) 直临丙位(南方),月亮呈现下弦。到了三十日,坤卦(☷) 于乙位(东方),在东北方丧失了它的同伴(阳爻)。一个节气周期结束,相互禅让交接,继承其体的(阳气)又重新生出(如潜龙)。壬癸(水)配属甲乙(木),乾(甲、壬)坤(乙、癸)包罗了(阴阳变化的)始终。“七”与“八”相加是十五,“九”与“六”相加也相应是十五。这四者(七、八、九、六,代表阴阳老少)合起来是三十,象征一个周期结束,阳气寻求隐藏、伏藏。八卦分布排列如星辰闪耀,它们的运行转移,却从不偏离那核心的法则(中道)。

【深度解读】

这一大段是《参同契》最著名的“月相纳甲”说,魏伯阳将一个月的月相变化与八卦、天干相匹配,为内丹火候提供了精确的“时间表”。

1. 火候的总纲:“复卦建始萌”

复卦(䷗),一阳生于五阴之下,是阳气复苏的起点。这对应初三的月相(震)。在内丹中,这就是“活子时”到来,元阳之气(真铅) 萌生的信号。整个炼丹的火候,就从这里开始。

2. 进阳火阶段(从朔到望,阳长阴消)

初三(震卦☳,庚位):一阳初生,微现光明。火候:此时阳气微弱,应用 “文火” 温养,轻轻意守,护持这点真阳。

初八(兑卦☱,丁位):月上弦,半明。象征阳气已增长,达到阴阳平衡。火候:继续增进阳火,但力度要平稳(平如绳)。

十五(乾卦☰,甲位):月望,圆满光明。象征阳气达到鼎盛。火候:此时阳气充盈,火候亦应达到顶点,称为 “进阳火”完毕。

3. 退阴符阶段(从望到晦,阴长阳消)

十六(巽卦☴,辛位):月始缺,一阴初生。象征阳极生阴,阳气开始收敛。火候:从此转为 “退阴符” ,用意念引导元气下降、收敛。

二十三(艮卦☶,丙位):月下弦,半明。阴气渐盛,与阳气再次平衡。火候:继续退符,使阳气进一步收敛。

三十(坤卦☷,乙位):月晦,纯阴。象征阳气完全伏藏。火候:此时应 “沐浴” 温养,停止进火退符,让心神与元气都进入混沌寂寥的状态,等待下一个周期的开始。

4. 核心密码:“壬癸配甲乙,乾坤括始终”

天干与八卦的配属,是为了完善其象征系统。甲乙属木,象征生发(青龙);壬癸属水,象征闭藏(玄武)。乾(甲、壬)坤(乙、癸)自始至终涵盖了阴阳变化的全部过程。

“七八数十五,九六亦相应”:这是《周易》筮法中的数字。“七”为少阳,“八”为少阴,“九”为老阳,“六”为老阴。老阳(九)与老阴(六)可变,少阳(七)与少阴(八)不变。这里用数字的变化来强调阴阳的平衡与转化,一个周期(三十)就是阴阳能量转化的完整循环。



第三章核心总结

魏伯阳在第三章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精确无比的 “内丹火候周期图”:

1. 它用月亮的盈亏,形象地展示了人体内部元气(阳气)从萌生、壮大、顶峰到收敛、伏藏的全过程。

2. 它用八卦和天干,为这个过程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设立了明确的“坐标”和“信号”。

3. 它指明了操作:在哪个阶段该“进火”(增强意念与呼吸),哪个阶段该“退符”(减弱意念,引导内敛),哪个阶段该“沐浴”(静观无为)。

对修炼者的启示:

真正的内丹火候,不是死板地照着日历修炼,而是法天象地。修炼者必须学会在内观中,体察自身“活子时”的到来(体内阳气自然萌动之感),并参照这个天地模型,灵活地运用火候,使自身的能量循环与宇宙节律同步。

理解了这一章,你就掌握了《参同契》时间哲学的核心,为进入更精微的“火候”细节修炼打开了大门。

TOP

版主

雁鸣晚渡/雪乡抒怀

Rank: 7Rank: 7Rank: 7Rank: 7Rank: 7Rank: 7Rank: 7

地板
发表于 前天 07:00 | 只看该作者
我们继续深入《周易参同契》卷上第四章的精讲。这一章是前三章理论的进一步延伸和具体化,魏伯阳开始将月相纳甲的宏观周期,细化到一日的微观火候之中,并引入了“六十卦”作为更精细的火候调控指南。



同样,我们采用 【原文】→【白话通解】→【深度解读】 的结构进行剖析。



《周易参同契》卷上第四章精讲



【原文】



朔旦为复,阳气始通。出入无疾,立表微刚。黄钟建子,兆乃滋彰。播施柔暖,黎蒸得常。



临炉施条,开路正光。光耀渐进,日以益长。丑之大吕,结正低昂。



仰以成泰,刚柔并隆。阴阳交接,小往大来。辐辏于寅,运而趋时。



渐历大壮,侠列卯门。榆荚堕落,还归本根。刑德相负,昼夜始分。



夬阴以退,阳升而前。洗濯羽翮,振索宿尘。



乾健盛明,广被四邻。阳终于巳,中而相干。



姤始纪序,履霜最先。井底寒泉,午为蕤宾。宾服于阴,阴为主人。



遁世去位,收敛其精。怀德俟时,栖迟昧冥。



否塞不通,萌者不生。阴伸阳屈,没阳姓名。



观其权量,察仲秋情。任畜微稚,老枯复荣。荠麦芽蘖,因冒以生。



剥烂肢体,消灭其形。化气既竭,亡失至神。



道穷则反,归乎坤元。恒顺地理,承天布宣。



【白话通解】



(从初一朔旦开始)复卦(䷗) 当值,阳气开始通达。其出入没有阻碍,如同立起的圭表,显示出微弱的刚阳之气。此时对应黄钟律和子月(十一月),生命的征兆开始滋生显明。(阳气)播散着柔和温暖,万物得以正常地萌发蒸腾。



接着是临卦(䷒),如同对着炉火施加柴条,打开道路,端正光明。光耀逐渐推进,白日一天天增长。到了丑月(十二月)的大吕律,阳气结聚端正,有低有昂。



继而仰首成为泰卦(䷊),刚与柔共同兴隆。阴阳相互交接,小的(阴)离去,大的(阳)到来。如同车辐集中于车毂,运行趋赴其时。到了寅月(正月)。



逐渐经历大壮卦(䷡),排列于卯门(二月)。此时像榆荚成熟脱落,返还归于本根。刑杀(阴)与生德(阳)相互背负,白昼与黑夜开始平分。



接着是夬卦(䷪),阴气消退,阳气升腾而进发。如同清洗羽翼,振动抖索积存的尘埃。



到了乾卦(䷀),刚健盛大明朗,广博地覆盖四邻。阳气在巳月(四月)达到终极,盛极而开始受到(阴气的)干扰。



姤卦(䷫) 开始纪序,踩到寒霜是其最先的征兆。如同井底寒冷的泉水,对应午月(五月)的蕤宾律。此时阳气宾服于阴气,阴气开始成为主人。



接着是遁卦(䷠),(阳气)隐遁世间,离开其位,收敛它的精华。怀抱德行等待时机,栖身于昏暗冥昧之中。



到了否卦(䷋),闭塞不通,萌芽之物不能生长。阴气伸展,阳气屈缩,阳的姓名仿佛隐没。



观察其权衡度量,体察仲秋(酉月,八月)的情景。此时任养蓄积微小的稚阳,衰老枯萎的将会重新荣发。像荠菜麦子发出芽蘖,依靠覆冒(的阴气)而生长。



接着是剥卦(䷖),(阳气)肢体剥落腐烂,形貌消灭。转化的气机已经枯竭,丧失了最重要的精神。



大道穷尽则返归,归于坤卦(䷁) 的本元。恒久地顺应大地的法则,承奉天道而布散宣发。



【深度解读】



本章用“十二消息卦”(复、临、泰、大壮、夬、乾、姤、遁、否、观、剥、坤)来描述一年十二个月或一日十二时辰的阴阳消长。这是将第三章的月相周期,压缩到了一日或一年的更精细周期中,是火候理论的深化。



1. 进阳火阶段(从复卦到乾卦:子时至巳时)



复卦 (子时):一阳初生,活子时到来。火候需 “出入无疾” ,即用意念要非常轻柔、自然,不可强行引导。

临、泰、大壮卦 (丑、寅、卯时):阳气逐渐增长,火候也应随之稳步增强,称为 “进阳火” 。此时元气(能量)沿督脉上升。

夬、乾卦 (辰、巳时):阳气达到鼎盛。火候也应达到最强。但需注意 “阳终于巳,中而相干” ,意为到了巳时阳极生阴,要开始准备转换火候。



2. 退阴符阶段(从姤卦到坤卦:午时至亥时)



姤卦 (午时):一阴初生。火候应立即转为 “退阴符” 。意念转为收敛,引导元气沿任脉下降。

遁、否、观、剥卦 (未、申、酉、戌时):阴气渐长,阳气渐消。火候应随之逐渐减弱,以“沐浴”、“温养”为主。

坤卦 (亥时):纯阴状态。阳气完全伏藏。此时应进入完全的静定无为状态,“收敛其精” ,让身体进入深度修复,等待下一个“活子时”的来临。



此章的核心在于:为修炼者提供了一个清晰的 “生物钟”模型。它告诉修炼者,在一天的不同时辰,体内的能量(阳气)处于何种状态,从而应采用何种强度的“火”(意念与呼吸)来配合。这体现了内丹学“天人合一”的精确性。





【原文】



玄幽远渺,隔阂相连。应度育种,阴阳之原。寥廓恍惚,莫知其端。先迷失轨,后为主君。无平不陂,道之自然。变易更盛,消息相因。终坤始复,如循连环。帝王承御,千载常存。



将欲养性,延命却期。审思后末,当虑其先。人所禀躯,体本一无。元精云布,因气托初。



阴阳为度,魂魄所居。阳神日魂,阴神月魄。魂之与魄,互为室宅。性主处内,立置鄞鄂;情主营外,筑垣城郭。城郭完全,人物乃安。于斯之时,情合乾坤。



乾动而直,气布精流;坤静而翕,为道舍庐。刚施而退,柔化以滋。九还七返,八归六居。男白女赤,金火相拘。则水定火,五行之初。



上善若水,清而无瑕。道之形象,真一难图。变而分布,各自独居。



类如鸡子,白黑相符,纵广一寸,以为始初。四肢五脏,筋骨乃俱。弥历十月,脱出其胞。骨弱可卷,肉滑若饴。



【白话通解】



玄妙、幽深、遥远、渺茫(的道),看似有隔阂,实则相互关联。它应合度数,孕育种子,是阴阳的本源。它寥廓恍惚,无人能知晓其端倪。先行会迷失轨则,后守方能成为主宰。没有平坦就没有陂险,这是大道的自然。变易交替兴盛,消长相互依存。终于坤卦又开始于复卦,如同循着连环,无始无终。帝王若能承袭运用此道,千载常存。



想要养性,延长寿命,推迟死期。就要审慎思考其后果,并应当虑及其开端。人所禀受的躯体,其本体本是“无”(先天一气)。元精如云布散,凭借气而托付其初始。



以阴阳为法度,是魂魄居住的地方。阳神是日魂,阴神是月魄。魂与魄,互相以对方为居所。本性(元神)主持于内,建立城池的轮廓(鄞鄂);情识(元气)经营于外,修筑城墙城郭。城郭完全坚固,人物(元神)才能安宁。在这个时候,情与性相合,如同乾坤交媾。



乾(天)运动而刚直,气机布散,元精流动;坤(地)宁静而闭合,成为大道的房舍庐屋。刚阳施予而后退却,柔阴化育而得以滋养。九(金)、七(火)返还,八(木)、六(水)归居。男(金,白)女(火,赤),金与火相互拘制。以水(金所生)来定住火,这是五行配合的初始。



最高的善如同水,清澈而无瑕。大道的形象,是“真一”之气,难以描绘。它变化而分布开来,(阴阳)各自独居一方。



(丹胎)类似鸡蛋,白色和黑色相互依附,直径一寸,作为其初始状态。进而四肢五脏,筋骨才得以具备。经历十个月(的温养),脱出其胞衣。骨头柔软可以卷曲,肌肉滑腻如同饴糖。



【深度解读】



这一部分是第四章的升华,从火候操作转向对“丹胎”形成原理和景象的描述。



1. 修炼的总原则:“审思后末,当虑其先”

强调修炼要有清晰的规划和目标(养性延命),并且要从根源(先天一气)上着手。



2. 性命与魂魄:“互为室宅”

“阳神日魂,阴神月魄”:将人的精神活动分为“魂”(阳,主动,属肝)和“魄”(阴,主静,属肺)。

“魂之与魄,互为室宅”:这是神气关系的另一种表述。修炼就是要让神(魂)与气(魄)相交合,神入气中,气包神外,如同互為居所,凝結不散。



3. 丹胎的雏形:“类如鸡子”



这是内丹学著名的“鸡子”比喻。修炼出的“丹胎”或“圣胎”,其初始状态被比喻为鸡蛋:“白黑相符”(阴阳调和),“纵广一寸”(其形不大,位于下丹田),“四肢五脏,筋骨乃俱”(具备生命的全息结构)。

“弥历十月,脱出其胞”:这并非指真实的十个月,而是用“十月怀胎”来比喻丹胎需要长时间的“温养” (如同母体孕育),才能最终成熟“脱胎”,炼成金丹。这是一个质的飞跃。



4. 关键术语解析:

“九还七返,八归六居”:这是用河图洛书的生成数来描述五行颠倒、阴阳归位的内丹过程。“九”是金(阳),“七”是火(阴),金火相拘,使火不炎上,金不沉下,称为“还”与“返”。“八”是木(魂),“六”是水(魄),木性上浮,水性下润,通过修炼使其“归”与“居”,达到水火既济,魂安魄定。

“男白女赤,金火相拘”:“男白” 指金(肺气、元精),“女赤” 指火(心神、元神)。炼丹就是用金(水之母)来制衡火,使其不过亢;用火来炼化金,使其不寒凝。二者相互制约(相拘),方能成丹。





第四章核心总结



魏伯阳在第四章完成了从宏观到微观、从理论到景象的过渡:



1. 火候精细化:通过“十二消息卦”,将火候理论落实到一日十二时辰的微观操作中,使修炼者有了精确的“体内时钟”。

2. 揭示神气关系:用“魂魄互为室宅”等理论,深刻阐释了元神与元气在修炼中的相互作用。

3. 描绘丹胎景象:用“鸡子”等生动比喻,为修炼者描述了丹胎初成时的内在感受和景象,并指出了“十月温养”的长期性。



这一章是承前启后的关键,理解了它,就能更好地把握后续章节中关于火候抽添、防危虑险等更精深的修炼内容。它告诉我们,内丹修炼是一个有章可循、有景可验的严谨生命实验。

TOP

版主

雁鸣晚渡/雪乡抒怀

Rank: 7Rank: 7Rank: 7Rank: 7Rank: 7Rank: 7Rank: 7

5#
发表于 前天 07:01 | 只看该作者
《周易参同契》被誉为“万古丹经王”,其卷上第五章以天文历法为喻,深入阐述了内丹修炼的火候法则。以下是对该章的解析,结合易理、丹道与养生实践:

原文核心

(据彭晓本)

“辰极受正,优游任下。明堂布政,国无害道。内以养己,安静虚无。原本隐明,内照形躯。闭塞其兑,筑固灵株。三光陆沉,温养子珠。视之不见,近而易求。”



分句解析与丹道内涵

1. “辰极受正,优游任下”

天文喻象:“辰极”即北斗北极星,象征宇宙中枢,永恒不动,众星环绕其运行。

丹道对应:

  辰极:指人体“泥丸宫”(上丹田)或“玄关一窍”,是精神的根本主宰。

  受正:心神居中以正驭气,如北辰统领天纲。

  优游任下:心神放松,无为而下照丹田,引导精气自然运转。

养生要义:修炼时需心神安定,不刻意不执着,似守非守,如北极星静观天宇。

2. “明堂布政,国无害道”

天文喻象:“明堂”为古代帝王布政之所,对应天象中的“心宿”(或中丹田膻中)。

丹道对应:

布政:心火(离卦)下照肾水(坎卦),促成“水火既济”。

国无害道:身心调和,百脉通畅,无壅滞病邪之患。

养生要义:心念平和则气血归顺,避免情绪扰动气机(如怒伤肝、喜伤心)。

3. “内以养己,安静虚无”

核心法则:揭示内丹根本——炼己筑基。

“养己”非自私,指涵养本性(“己”为戊己土,喻真意)。

   “安静虚无”:

    安静:止念调息,外驰之神内收。

    虚无:进入杳冥混沌之境,先天一炁自生。

实践关联:类似《道德经》“致虚极,守静笃”,是采药炼药的前提。

4. “原本隐明,内照形躯”

修炼方法:

  “原本隐明”:收敛外用之神光(闭目返视)。

  “内照形躯”:神光内观经脉循行(如任督二脉、五脏六腑)。

现代解读:通过内在观想(内视术)激活自主修复系统,调节植物神经功能。

5. “闭塞其兑,筑固灵株”

关键功夫:

  “兑”为口窍,引申为九窍(眼耳鼻舌身意)。

  “闭塞”:非物理封闭,而是“收视返听”,减少外缘消耗。

  “灵株”:先天根基(肾精、元炁),需封藏不泄。

应用指导:修炼时舌抵上腭(搭鹊桥),闭目凝神,防止精气神外散。

6. “三光陆沉,温养子珠”

象喻解析:

  “三光”:日、月、星(对应离火、坎水、真意)。

  “陆沉”:光华内敛,沉入下丹田(坤腹)。

“子珠”:初生之丹苗(能量核心)。

火候要点:

  温养:文火微微,勿忘勿助,如鸡抱卵。

  对应小周天“采药归炉”后的凝炼过程。

7. “视之不见,近而易求”

道体特征:

  丹道本质是“炼炁化神”,炁无形质却真实存在。

  “近而易求”:道在自身,不假外求,但需知行合一。



本章总结与养生启示

1. 心神为君:以“辰极”喻意守中之道,养生首重调心。

2. 水火交媾:心肾相交为健康根基,可通过静坐、呼吸法实现。

3. 闭藏养生:冬季宜早卧晚起,精神内守,契合“闭塞其兑”。

4. 火候真义:

   武火:凝神聚气,专注有力;

   文火:淡然守中,绵密不绝。

        日常调息可先武后文,如吸气略紧(武),呼气舒缓(文)。



与现代科学的对话

“内照形躯”与生物反馈疗法、冥想镇痛机制暗合。

“温养子珠”类似细胞自噬与能量代谢的优化过程。

“安静虚无”状态可测量到脑波α-θ波增强,副交感神经主导。

此章将天体运行、治国方略融于丹道,揭示“人身小宇宙”的修炼秘钥——以无为之心,行有为之法,返先天之炁。实为养生者由术入道的枢机。

TOP

版主

雁鸣晚渡/雪乡抒怀

Rank: 7Rank: 7Rank: 7Rank: 7Rank: 7Rank: 7Rank: 7

6#
发表于 前天 07:02 | 只看该作者
我们继续对《周易参同契》这部“万古丹经王”进行解读。卷上第六章紧接第五章,进一步将天象易理与丹道火候相结合,阐述了金丹修炼的核心原理与过程中“水火相拘”的微妙景象。



卷上第六章的解析:



核心主旨



本章以《周易》的“坎”、“离”二卦为核心,揭示金丹大药是如何在人体内(丹鼎中)生成与运行的。它用天文、易象和隐语,描绘了“取坎填离”、“水火既济”而结成金丹的整个过程。



原文与分段解读



1. “坎戊月精,离己日光。日月为易,刚柔相当。”



字面释义:

坎戊月精:坎卦(☵),其天干配“戊”,象征月亮之精华。在人身,代表肾水中的真阳(元精、铅)。

离己日光:离卦(☲),其天干配“己”,象征太阳之光华。在人身,代表心火中的真阴(元神、汞)。

日月为易:“易”字由上“日”下“月”组成,点明《周易》的核心就是讲阴阳(日月)的变易之道。

刚柔相当:坎中阳爻为刚,离中阴爻为柔。二者分量相等,阴阳匹配,才能相交。

丹道内涵:

  这是丹道的药物根本论。真正的炼丹材料,不是有形之物,而是我们身中的先天阴阳二气——坎中之阳(真铅) 与离中之阴(真汞)。修炼的第一步,就是识别并提取这两种先天能量。



2. “土旺四季,罗络始终。青赤黑白,各居一方。皆秉中宫,戊己之功。”

字面释义:

土旺四季:土气弥漫于春(木/青)、夏(火/赤)、秋(金/白)、冬(水/黑)四季之中。

罗络始终:土象一条纽带,贯穿于万物生长收藏的始终。

青赤黑白,各居一方:木火金水四象,分别占据东、南、西、北四方。

皆秉中宫,戊己之功:但它们都秉承于“中宫”土(戊己)的运化之功。

丹道内涵:

  此段强调“真意土”的枢纽作用。“戊土”和“己土”相结合,就是人的真意。在修炼中,无论是要驱使坎阳(铅)还是离阴(汞),都必须依靠“真意”来调和、媒合。东、南、西、北四象(青龙、朱雀、白虎、玄武)的运行,都离不开中央“意土”的调度。这是“攒簇五行”思想的核心。



3. “晦朔之间,合符行中。混沌鸿蒙,牝牡相从。”

字面释义:

晦朔之间:农历月末(晦)与月初(朔)交替之时,月亮隐没不见。此乃“活子时”的天象比喻。

合符行中:阴阳二气在此刻交汇,符合天道,运行于中正之位。

混沌鸿蒙:形容此时阴阳未分、窈冥恍惚的先天状态。

牝牡相从:雌雄(阴阳)相互吸引,自然结合。

丹道内涵:

  这是描述“采药”的火候时机与景象。当修炼者入静极深,进入“混沌”状态,先天一炁便会发动,这就是“活子时”到来。此时,坎中之阳(铅)与离中之阴(汞)在真意的牵引下自然相吸引、相拘禁,如同牝牡相从。这是产药的关键时刻,必须把握“中”道,勿忘勿助。



4. “坎男为月,离女为日。日以施德,月以舒光。月受日化,体不亏伤。”

字面释义与内涵:

  继续用男女、日月比喻坎离交媾。

坎男为月:坎(☵)为中男,像月亮,本身不发光。

离女为日:离(☲)为中女,像太阳,光芒万丈。

日以施德,月以舒光:太阳(离火/元神)将其光华(真阴)施予月亮(坎水/元精)。

月受日化,体不亏伤:月亮(坎水)接受了太阳的照耀(点化),由晦转明,本体不再亏损。

丹道内涵:

这是一个“取坎填离”的过程。心火(离)中的真阴(己土)下行,与肾水(坎)中的真阳(戊土)相会。其结果就是“水火既济”,离卦得到坎中的阳爻,由(☲)变为(☲)乾卦(纯阳);坎卦得到离中的阴爻,由(☵)变为(☵)坤卦(纯阴)。这就初步炼成了“金丹”的雏形,使“体不亏伤”,返还纯阳之体。



本章精要与养生启示

1. 药物分明:养生炼丹,不是炼后天有形之精、呼吸之气、思虑之神,而是提炼先天的元精(坎中阳)、元气(中和之土)、元神(离中阴)。静坐中产生的各种感觉,不过是这些根本能量发动的副产品。

2. 火候在“意”:整个过程中,真意(土) 是总司令。无论是调息还是凝神,其背后主导都是“意”。但此意非强制的意念,而是“勿忘勿助”、“优游任下”的“真意”,是一种清醒的觉照。

3. 时机玄妙:真正的能量变化发生在 “混沌鸿蒙” 之中。这提示我们,养生修炼的最高效益,不在于满头大汗的“有为”锻炼,而在于进入深度静定、物我两忘时,身体内在的自我修复与升华机制被启动。

4. 目标“既济”:所有养生方法的终极目的,都是为了促成身心的“水火既济”。即让心火下降,温暖肾水(使人不过于寒凉);让肾水上济,滋润心火(使人不过于燥热)。日常生活中,可以通过调息(吸气时观想气沉丹田,呼气时观想心气平和)、静坐、心肾相交的穴位按摩(如搓涌泉、按劳宫)来实践这一原则。



总结:第六章犹如一幅精密的“内炼丹道原理图”。它告诉我们,金丹是自身阴阳(坎离)在真意(戊己)的调和下,于特定时机(晦朔之间)自然交媾而成的产物。理解了这一章,就抓住了《参同契》乃至整个内丹学的核心纲领。

TOP

版主

雁鸣晚渡/雪乡抒怀

Rank: 7Rank: 7Rank: 7Rank: 7Rank: 7Rank: 7Rank: 7

7#
发表于 前天 22:20 | 只看该作者
我们进入《周易参同契》卷上第七章的精讲。这一章是火候理论中的重中之重,魏伯阳在此揭示了内丹修炼中最核心也最精微的奥秘——“关键节点” 的把握。它关乎成败,是丹法“传药不传火”的关键所在。



《周易参同契》卷上第七章精讲



【原文】

关键三宝,固塞勿发扬。潜潭见象,发散精光。昴毕之上,震出为征。阳气造端,初九潜龙。阳以三立,阴以八通。故三日震动,八日兑行。九二见龙,和平有明。三五德就,乾体乃成。九三夕惕,亏折神符。盛衰渐革,终还其初。巽继其统,固济操持。九四或跃,进退道危。艮主进止,不得逾时。二十三日,典守弦期。九五飞龙,天位加喜。六五坤承,结括终始。韫养众子,世为类母。上九亢龙,战德于野。用九翩翩,为道规矩。阳数已讫,讫则复起。推情合性,转而相与。



【白话通解】

(修炼者必须像)锁住关键门户一样,固守体内的精、气、神三宝,严密闭藏,不可让其发散泄露。(当此之时,真气)如同潜伏在深潭中显现出景象,开始发散出精纯的光芒。在昴宿与毕宿的方位上(西方),震卦的阳气显现出征象。阳气由此开端,如同《周易》乾卦的 “初九:潜龙勿用” 。



阳气凭“三”数而确立,阴气凭“八”数而通达。所以到了初三(三日),震卦发动;到了初八(八日),兑卦运行。此时如同 “九二:见龙在田” ,光明平和地显现。到了十五日(三五一十五),阳德圆满,纯阳的乾卦之体就形成了。此时要像 “九三:君子终日乾乾,夕惕若厉” 一样警惕,因为盛极则衰,神妙的符信开始亏折。兴盛与衰败逐渐变革,最终将返还其初始状态。



巽卦继承其统绪,(此时)需要坚固堤防,操持水火。如同 “九四:或跃在渊” ,或进或退,道路充满危机。艮卦主掌行进与停止,不可逾越时限。到二十三日,典守在下弦的周期。到了(乾卦)“九五:飞龙在天” ,居于天位,普施欢喜。(但其对应坤卦的)“六五” 来承续,总结概括着(阴阳变化的)终始。它蕴养着众多子女(万物),世代成为万物的母体。到了(乾卦)“上九:亢龙有悔” ,(阳气)与阴气交战于旷野。运用“用九”的群龙(阳极转阴之理),是修道的规矩。阳数已经终结,终结之后又重新开始。推究情(元气)以配合性(元神),二者相互转化,彼此结合。



【深度解读】

本章的核心在于将《周易》乾卦的六爻,完美地嵌入一个月的火候周期中,为修炼者提供了六个清晰无比的“路标”和“操作指南”。



1. 总原则:“关键三宝,固塞勿发扬”

开篇点题,修炼的根本是固守精、气、神,防止泄漏。这是所有火候操作的前提,如同煮饭必须盖紧锅盖。



2. 火候六阶与乾卦六爻:

魏伯阳将一个月分为六个关键阶段,并用乾卦六爻来指示每个阶段的状态和心法:

第一阶段:初三 · 震卦 ☳ · 对应【初九:潜龙勿用】

景象:“潜潭见象,发散精光”。体内真阳(元气)初生,如潜龙在渊,微光初现。

火候:“勿用”!必须小心翼翼,用文火温养,不可有任何冒进的意念和行为。此为“含光默默”,是保护的阶段。

第二阶段:初八 · 兑卦 ☱ · 对应【九二:见龙在田】

景象:阳气平稳增长,阴阳平衡,如龙现于田野,和平有明。

火候:可以开始稳步“进阳火”,但仍需平和,让阳气自然生长。

第三阶段:十五 · 乾卦 ☰ · 对应【九三:君子终日乾乾,夕惕若厉】

景象:阳气达到鼎盛,圆满无缺。

火候:这是第一个极度危险的关口! “夕惕若厉”是核心心法。因为“盛衰渐革”,阳气即将达到顶点而转衰。此时必须如履薄冰,高度警惕,意念不可过于刚猛,要知进知退,防止“亢阳”灼伤阴液。火候需精准控制,有即将收敛之意。

第四阶段:十六 · 巽卦 ☴ · 对应【九四:或跃在渊】

景象:一阴初生,阳气开始从顶峰回落。

火候:这是第二个危险关口! “或跃在渊”形容进退不定的状态。此时必须果断、平稳地从“进火”转为 “退符” 。“固济操持”意为要像加固堤坝一样,牢牢把握住气机,引导其顺利下降,不可有丝毫差错。

第五阶段:二十三 · 艮卦 ☶ · 对应【九五:飞龙在天 / 六五:黄裳元吉】

景象:阴阳再次平衡,但趋势是阴长阳消。

火候:“艮主进止,不得逾时”,此时退符的火候要把握好节奏和停止的时机。“九五”虽尊,但已隐退,真正的核心是坤卦的 “六五:黄裳元吉” ,意为以柔顺中道之德,含藏不露,温养丹胎。此时火候以温养、沐浴为主。

第六阶段:三十 · 坤卦 ☷ · 对应【上九:亢龙有悔】

景象:阳气穷尽,纯阴用事。“亢龙有悔”意指阳气升腾太过而无退路,导致交战(战德于野)。

火候:“用九翩翩,为道规矩” 是本章的终极心法。“用九”是乾卦六爻全变,意为“见群龙无首,吉”。修炼者此时必须完全放下后天意念,进入 “无为” 寂寥的状态,让阴阳自然交接转化。这是“阳数已讫,讫则复起”的必然过程,是下一个周期开始的基础。



3. 核心密码:“推情合性,转而相与”

这是对全章,乃至整个火候理论的总结。

“情”:指元气,它有流动、变化的属性。

“性”:指元神,它是不动、寂静的本体。

火候的终极秘密,就是用寂静的元神(性),去推动和契合流动的元气(情),使神气合一,性命双修。二者相互转化,彼此交融,最终凝结成丹。



【原文】

循据璇玑,升降上下。周流六爻,难以察睹。故无常位,为易宗祖。



【白话通解】

(阴阳的变化)遵循着北斗璇玑的运转,或升或降,或上或下。它周流于六爻之位,难以观察和看见。所以它没有固定不变的位置,这正是《周易》变化的宗祖和本源。



【深度解读】

这最后一段是魏伯阳的哲学提升,提醒修炼者不可僵化教条。

“循据璇玑”:再次强调火候要符合天道的自然规律。

“周流六爻,难以察睹”:虽然我们用了六爻来划分阶段,但真正的气机变化是微妙难测的,存在于每一刻的流动中。

“故无常位,为易宗祖”:这是点睛之笔。火候没有绝对固定的模式。乾卦六爻只是一个理想的模型和路标,真正的“活子时”和气的“升降上下”是活泼泼的,需要修炼者在自己身上切实体证。把握住这个“变化本身”,才是真正掌握了《周易》和丹道的祖宗心法。



第七章核心总结



魏伯阳在第七章授予了修炼者一把 “刻度最精密的火候标尺”——乾卦六爻火候图。



1. 它指明了六个关键节点,尤其是 “九三” 和 “九四” 这两个盛衰转换的险关,告诫修炼者何时该“惕”,何时该“转”。

2. 它赋予了每个节点具体的心法,从“勿用”到“夕惕”,从“或跃”到“无悔”,直至最终的“无为”(用九)。

3. 它揭示了火候的本质是“推情合性”,即后天意识配合先天神气的艺术。

4. 它最后打破了模型的束缚,指出“无常位”才是真常,教导修炼者既要遵循法则,又要灵活运用,与活生生的自身生命节律相结合。


理解了这一章,才算真正摸到了内丹火候的门径,从宏观的理论学习,进入了微观的、当下的生命觉知与调控。

TOP

版主

雁鸣晚渡/雪乡抒怀

Rank: 7Rank: 7Rank: 7Rank: 7Rank: 7Rank: 7Rank: 7

8#
发表于 前天 22:21 | 只看该作者
我们继续对《周易参同契》进行解读。卷上第八章是全书至关重要的一章,它首次明确提出了 “坎离匡郭” 这一核心模型,并阐述了 “牝牡四卦” 作为鼎炉和药物的总纲,是理解整个魏伯阳丹道体系的钥匙。



核心主旨

本章以宇宙演化模型为框架,确立内丹修炼的根本法则。它指出,修炼金丹并非任意而为,而是在人体内模拟天地的生成与运作,其核心在于把握 “乾坤” 为鼎器(空间框架),“坎离” 为药物(运行能量),使阴阳二气在鼎炉内循环交媾,最终凝结成丹。



原文与分段解读



(以下原文依据常见版本,个别字词可能有异)



“坎离匡郭,运毂正轴。牝牡四卦,以为橐籥。覆冒阴阳之道,犹工御者,执衔辔,准绳墨,随轨辙,处中以制外,数在律历纪。”



1. “坎离匡郭,运毂正轴”

字面释义:

  匡郭:也作“匡廓”,指城墙、轮廓、框架。这里指宇宙或丹鼎的总体结构。

  毂:车轮中心穿轴的部件。

  正轴:车轴。

  整体意思是:坎离二卦,构成了宇宙运行的车厢框架,而它们的运转,如同车轮围绕车轴旋转一样。

丹道深解:

这是全篇的眼目。它描述的是《周易》中的先天八卦方位图(伏羲八卦)。在这个图中,乾天在上(南),坤地在下(北),这构成了宇宙的上下框架(乾坤定位)。而离卦(火) 本应居乾位,坎卦(水) 本应居坤位。但离卦的中间是阴爻,坎卦的中间是阳爻,这意味着“天阳”中蕴含着真阴(离),“地阴”中蕴含着真阳(坎)。

  因此,“坎离匡郭”的真正含义是:坎(水)和离(火)这两股能量,在乾坤所确立的天地框架内运行不息。在人体中,头(乾)与腹(坤) 构成了身体的上下鼎炉,而心火(离) 与肾水(坎) 就是在其中循环运转的核心能量。



2. “牝牡四卦,以为橐籥”

字面释义:

  牝牡:牝为雌,牡为雄,代表阴阳。

  四卦:乾、坤、坎、离。

  橐籥:古代风箱。橐是皮囊,籥是送风管。一开一合,能鼓动风火。

丹道深解:

这四卦是炼丹的根本:

乾(纯阳)与坤(纯阴):是鼎器。乾为鼎(上丹田,头),坤为炉(下丹田,腹)。它们规定了修炼的空间和边界。

   坎(阳中藏阴)与离(阴中藏阳):是药物。坎中之阳(真铅,元精)与离中之阴(真汞,元神)是炼丹的真正材料。

  “以为橐籥”是点睛之笔。修炼者要像拉动风箱一样,使乾坤鼎炉一开一合,让坎离药物在其中一呼一吸、一升一降,从而鼓荡起生命能量。这正是小周天功夫的比喻:真阳之气(坎中阳)从下丹田(坤炉)升起,与心神(离中阴)相交,如同风箱鼓风,催动火焰。



3. “覆冒阴阳之道,犹工御者,执衔辔,准绳墨,随轨辙”



丹道深解:

覆冒阴阳之道:金丹之道,涵盖统御了所有阴阳变化的规律。

犹工御者:就像熟练的车夫。

执衔辔:手持缰绳(喻“真意”、黄婆”)。这是关键,“意” 是驾驭马车(能量)的主人。

准绳墨,随轨辙:遵循着绳墨(法则)和轨道(规律)。这法则就是天地阴阳的节律,如昼夜、月相、四季。

养生启示:修炼不是胡乱用意念,必须遵循自然规律。例如,要顺应子午流注的时辰,要把握“活子时”阳气发生之机,用意必须平和、中正(准绳墨),不可急躁或散乱。



4. “处中以制外,数在律历纪”



丹道深解:

处中以制外:这是修炼的总原则。“中”即中宫土釜、真意。修炼者要安守于中道(黄庭),以内在的真意来统御外在的精气运行。

数在律历纪:“数”指火候的度数、时机。它体现在音律(阴阳升降的节奏)和历法(日月星辰的运行周期)所记载的规律中。这意味着火候的进退、文武,必须符合严格的天道节律,比如“冬至一阳生”时进阳火,“夏至一阴生”时退阴符



本章精要总结与修炼指导



1. 确立鼎炉与药物(明确“在哪炼”、“炼什么”):

  鼎炉:身体本身就是小宇宙,以乾坤(头腹) 为鼎炉。

  药物:不是外物,是身内的先天能量,即坎中之阳(肾精元气) 和离中之阴(心神本性)。

2. 掌握运行原理(理解“怎么炼”):

   核心模型是 “坎离匡郭” ,即心肾相交、水火既济。

   操作方法是 “橐籥” ,即通过呼吸和意念的配合,模拟风箱的一开一合,使能量在体内循环往复。

3. 把握核心枢纽(找到“总指挥”):

   真意(土) 是驾驭一切的关键(执衔辔)。修炼时必须精神内守,意念平和,勿忘勿助。

4. 遵循天道法则(确保“不出偏”):

火候必须符合 “律历” 所揭示的自然节律。在养生实践中,这要求我们:

  生活规律:作息顺应昼夜(生物钟)。

修炼应时:静坐可安排在子午卯酉等关键时辰,以借天地之气。

顺势而为:感到阳气生发(如清晨)可引导,感到疲惫困倦则应收敛静养。



结论:第八章为整个内丹修炼奠定了哲学和操作的基础。它告诉我们,最伟大的炼丹炉就是我们自己的身体,最珍贵的药物就在我们生命内部。成功的修炼,在于用清净的“意”(土),遵循自然的“法”(律历),来调和生命的“阴阳”(坎离),最终在天地“鼎炉”(乾坤)中,炼就超越阴阳的“金丹”(纯阳)。此章实为万古丹经之总纲,读者当反复体悟。

TOP

花椒树园地

GMT+8, 2025-10-18 03:29, Processed in 0.015808 second(s), 11 queries.

Powered by Discuz! X1

© 2001-2010 Comsenz Inc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