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难经》第八十一难,是这部中医经典最后一篇,具有总结性的意义。它通过一个看似矛盾的问题,深刻揭示了中医诊断和治疗中一个核心的哲学思想。
下面为您详细解析《难经》第八十一难。
一、原文
八十一难曰:经言无实实虚虚,损不足而益有余。是寸口脉耶?将病自有虚实耶?其损益奈何?
然:是病,非谓寸口脉也,谓病自有虚实也。假令肝实而肺虚,肝者木也,肺者金也,金木当更相平,当知金平木。假令肺实而肝虚,微少气,用针不补其肝,而反重实其肺,故曰实实虚虚,损不足而益有余。此者,中工之所害也。
二、逐句详解
1. 提问部分
“经言无实实虚虚,损不足而益有余。” “经言”:指的是古代的医经,一般认为是指《黄帝内经》。 “无实实虚虚”:不要用补法治疗实证(实实),不要用泻法治疗虚证(虚虚)。第一个“实”和“虚”是动词,指“补益”和“泻损”;第二个“实”和“虚”是名词,指“实证”和“虚证”。 “损不足而益有余”:损害本已不足的(虚证),补益本已有余的(实证)。这是对“实实虚虚”后果的进一步说明。 核心思想:这十二个字是中医治疗学的根本大法,即“虚则补之,实则泻之”。违反了这一原则,就是错误的治疗。 “是寸口脉耶?将病自有虚实耶?” 这个疑问是本章的关键。提问者问:您说的这个原则,是针对寸口脉的诊察而言吗?(比如脉象表现为实,就一定是实证吗?)还是说,疾病本身就有其独立的虚实属性?(这个虚实是客观存在的,可能和脉象一致,也可能不一致?) “其损益奈何?” 那么,具体应该如何进行“补”(益)和“泻”(损)呢?
提问的深层含义:这里提出了一个临床诊断的核心矛盾——诊断依据(如脉象)与疾病本质(病机)可能不一致。医生是应该完全相信脉象,还是应该综合判断,找出真正的病机?
2. 回答部分 “然:是病,非谓寸口脉也,谓病自有虚实也。” 回答:这里所说的虚实,主要不是指寸口脉的虚实,而是指疾病本身固有的虚实病机。 点睛之笔:这一句明确了诊断的优先级。脉诊固然重要,但它只是探知疾病本质的工具之一。最终的治疗必须依据于疾病的真实病机,而不是被单一的、可能具有假象的脉象所迷惑。 举例说明: 情况一:“假令肝实而肺虚,肝者木也,肺者金也,金木当更相平,当知金平木。” 假设:有一个病人,其病机是肝实证(如肝火亢盛)和肺虚证(如肺气不足)。 五行关系:肝属木,肺属金。在五行中,金能克木,正常情况下肺(金)可以制约肝(木),这叫“金平木”。 正确治法:此时,应该利用这个五行相克的关系来治疗。既然肺虚不能制约肝木,导致肝气横逆,那么正确的思路应该是补益肺金(补其虚),使肺气充足,从而能够正常地克制肝木,使其平和。这就是“虚则补之”,通过补肺之虚,间接地达到了泻肝之实的效果。这是一种高明的“隔脏治法”或“间接治法”。 情况二:“假令肺实而肝虚,微少气,用针不补其肝,而反重实其肺,故曰实实虚虚,损不足而益有余。” 假设:另一个病人,病机是肺实证(如痰浊壅肺)和肝虚证(如肝血不足)。 错误治法:如果医生看到肺实,不去管肝虚,反而用针刺等方法进一步泻肺(认为“实则泻之”)。但在这个复杂的病机下,肺的实可能是由于肝虚不能有效疏泄气机所致。单纯地、过度地泻肺,可能会损伤人体的正气(“微少气”就是指已经有点气虚了),使得本已虚弱的肝更加得不到滋养。这就造成了: 实实:肺可能因过度攻伐而转为正气虚,但病邪未必尽去,反而可能因正气亏虚而更甚,这相当于“使虚更虚”。 虚虚:肝本已虚,未得到补益,反而因整体正气受损而更虚。 损不足而益有余:损害了不足的肝气,间接助长了病邪的势力。 总结性批判:“此者,中工之所害也。” “中工”:指医术平常、只知守常不知达变的医生。 “害”:造成损害。 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:犯下“实实虚虚”这种错误的,正是那些学识浅薄、不懂得辨证论治的庸医。
三、全篇核心思想与启示
1. 辨证论治是根本:诊断绝不能拘泥于单一指标(如脉象)。必须“四诊合参”,全面分析,找出疾病的核心病机(即“病自有虚实”)。病机是治疗的唯一依据。 2. 整体观念的应用:人体是一个整体,五脏相关。不能头痛医头,脚痛医脚。必须考虑五脏之间的生克乘侮关系(如肝和肺的金木相克关系)。有时治疗A脏,是为了调节B脏,这是高级的治疗艺术。 3. 治疗的大禁忌:“实实虚虚”被列为最高级别的治疗错误,因为它会直接导致病情恶化,甚至危及生命。它提醒医生,在未明确病机前,切不可盲目下手。 4. 对上工与中工的区分:《难经》以此难结尾,意味深长。它告诫从医者,不能满足于“中工”的水平,仅仅知道一些方药和针刺手法是远远不够的。必须追求“上工”的境界,即深刻理解医理,精通辨证,知常达变,从整体和动态的角度看待疾病和治疗。
总结
《难经八十一难》作为全书的收官之作,用一个精炼的问答和生动的例子,再次强调了中医最核心、最精髓的原则——辨证论治 和 整体观念。它超越了具体的技术层面,上升到了医学哲学的高度,为所有习医者指明了努力的方向:不要做被表象迷惑、机械治疗的“中工”,要努力成为洞察病机、灵活施治的“上工”。这正是一部伟大经典应有的结尾。 |